同志稱呼成絶響 等級分明是常態

2013年10月19日明報

​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內,革命隊伍中,上下級或同級的,都以同志互稱。這個稱呼早在孫中山革命時已在國民黨內流行。所以孫先生的遺言,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句。
同志的稱呼,表示親切平等,表示志同道合。在革命隊伍中,這個稱呼,是再合適不過了。
很可惜,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上下級之間便不再以同志相稱了。一般都要稱官銜,如部長、局長、書記之類,「同志」已經絶跡。甚且私底下並加個「老闆」、「大佬」之類的帶有半貶詞的稱呼。「同志」一詞,變成同性戀的專用名詞。
為什麼會有這個演變?就是革命時期的平等、親切、共患難同甘苦的氣氛没有了。有的是等級森嚴,上下級隔閡,上級對下級更多的是訓斥和指示。有商有量、平等討論的很少。說這是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也不準確。為什麼一執政了,就把平等、親切抛諸腦後呢?就要把資產階級那一套等級森嚴帶進黨內和革命隊伍裡呢?

京報發表評論

北京《人民日報》最近有一篇評論文章。指現在內地把充滿江湖氣的庸俗稱呼帶進革命隊伍裡,直接導致黨內對「同志」這一稱呼的冷漠和「同志」觀念的消減。
文章又說,黨內不願互稱同志,一是因為職務低或資歷淺的,擔心這樣叫是對上級不敬;二是職務高或資歷深的人,不想下屬有所誤解。但這都不是主要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是,現在黨內缺乏一種「相濡以沫」,「患難與共」的氣氛。早年在戰鬥中形成的同志友誼,早年在患難中結成的生死之交已經没有了。有的是森嚴的等級,是領導干部的官氣十足,是一言堂下的下級只有唯唯諾諾,是黨內缺乏民主氣氛,是上級對下級操有生殺大權……。上述的文章有一句是說對了,就是要提醒「一把手」必須執行民主集中制,不能搞個人專斷。

鄧小平曾經發話

鄧小平早在四十年前就說得好,他指出官僚主義的主要表現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濫用權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好擺門面,好說空話,思想僵化,墨守成規,機構臃腫,人浮於事,辦事拖拉,不講效率,不負責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諉,以至官氣十足,動輒訓人,打擊報復,壓制民主,欺上瞞下,專橫跋扈,徇私行賄,貪贓枉法等等。
真是噫嘻盛哉,洋洋大觀﹗鄧小平提出官僚主義的24項罪狀,其中起碼有一半是造成上下級關係隔閡的原因。如此關係,如何能保持革命勝利前的同志的親密關係和戰鬥友誼呢。

等級區分司空見慣

當今各方面都對等級區分司空見慣,從報刊版面對領導人的活動和人物會見等的編排,那種等級分明的現象十分刺眼。例如,中央領導人的一動一靜,都要放在官報頭版。如果這些活動關係到國內外大事,這樣做是應該的。但如果中央領導人只是例行接受外國領事呈遞國書,或者去看一齣戲,去某個風景區參觀,與局勢有何關係?但按規定,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一舉一動,一定要上官報頭版。甚至早已有中央領導人發話,說這樣做不妥當,但至今未改。又如中央領導人講話,一律作為重要講話。有時只是隨便講講,或者例行公事發表一番卑之無甚高論的講話,又何來「重要」?諸如此類,都是以官位為準。
至於退休後的生活待遇,高官與老百姓也有天淵之別。最近電視上屢播一些國家級退休金牌運動員,在國際運動會上屢次為國爭光,摘取多面金牌。但退休後因文化水平不高,生活潦倒。至於貧困孤老未獲照顧,也不是個別的。而有些高官退休後的生活待遇卻保持不變,每有「出巡」,還要封路戒備。

港人十分重視「規格」

香港人也習慣了這類級別之分的所謂「政治待遇」。港人組團北上訪問,極注重中央由什麼人出面接見。第一級當然是政治局七位常委之一,第二級是政治局委員,第三級才是都長或主任,由此顯得此代表團的份量。至於照相排名,宴請排位,都極講究。這種「尊卑有別」,比資本主義國家尤甚。我曾說過,人家的國家領導人一退下來,就與平民没有多大區別,並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退休後背着孩子上市場買菜為例,說明人家資本主義國家比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要平等得多。
《共產黨宣言》指出﹕「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階級」,「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並没有消滅階級對立」,因此,共產黨努力的目標,是要消除「階級差別」。
當然,消除階級差別並不是提倡平均主義。但這種等級森嚴,這種革命勝利後引來了權貴階層的特權,總不會是創立人民共和國的革命先烈們的革命目標吧?

馬共教訓值得吸取

2013年10月17日東方

領導前馬來亞共產黨多年的總書記陳平,上月中在泰國逝世,終年八十九歲。
早在一九四0年,十六歲的陳平就已經參加馬共,後來成為馬共的總書記。
馬共的武裝鬥爭由於脫離群眾的過左行動,加上內部的肅反擴大化,力量逐漸式微,終於退至馬泰邊境。

擴大肅反 自削力量

陳平自己說過,「我們的游擊隊當然不能打敗泰軍」。終於接受各方建議,進行和平談判。泰國同意,進入泰國南部的馬共成員解除武裝後,每人可以獲得二點四公頃耕地供開墾,另加一塊地皮建造住房,並每人津貼每月二十二美元,為期三年。
陳平當時就在泰南定居,他也可自由去曼谷,並曾出國赴英國和中國。但屢次要求回馬來西亞探親未如願。就是去世後要求把骨灰運回老家,也被首相納吉布斷然拒絶。
馬共的活動和歷史充滿傳奇。它的第一任總書記萊特,居然是英國和日本的雙重間諜。各國共產黨領袖後來叛變或者退黨的有的是,但就任時便是間諜,卻是獨一無二。中國共產黨的領袖陳獨秀、張國燾雖然被指為叛徒,但他們並不是潛入黨內當間諜的。有的因政見和路線不合,或退黨或被開除,但卻不是有目的,受派遣潛入黨內。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初起時,指責黨的第二號人物劉少奇是「內奸」,以「叛徒、內奸、工賊」的罪名開除出黨並置之死地,是莫須有的罪名。被捕叛變的高級幹部是有的,如顧順章。但馬共萊特這樣有計劃「潛入」而居第一把手的卻未聽過。
說起來,馬共也重複了中共的肅反擴大化錯誤,多次把一些高級幹部當作內奸處死。大大削弱了黨的力量,終於導致失敗。這正是哲人名言所說﹕「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

只懂鬥爭 進退失據

馬共的鬥爭策略也屢犯錯誤。他們只懂一個「鬥」字。不懂得鬥爭應有兩手,不懂得鬥爭應該進退有據,更不懂得統一戰線的運用。在抗日戰爭時,可以和英軍聯手。但戰後英國勢力重臨,馬共爭取民族解放的目標,已為馬來族的資產階級代表東姑拉曼等承接。英國人也拉攏馬共,並給陳平頒發O.B.E勛章。那時候,馬共應該多做統一戰線的工作。但他們不為此圖,一味強調武裝鬥爭,以為「槍桿子出政權」,是萬應靈丹。力量薄弱,孤軍戰鬥。群眾既未充分發動,與各階層,黨派的聯合也没有做到家,如何奪取政權?
本來,馬共當年影響了全馬來亞和新加坡的勞工組織,可惜因為「左」的思想作怪,没有充分利用這個優勢,進行合法鬥爭。由此可見,鄧小平的名言﹕「『左』」帶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可怕呀」,因此他主張「主要是防『左』」。如果馬共早年能體會到這一點,可能不會失敗得這麼慘重。
逝者已矣,陳平也已入土為安。但歷史教訓十分值得記取。在由英國記者記錄的陳平《我方的歷史》的一書中,陳平也不得不承認﹕「以暴力為基礎的革命不適用於現代的馬來西亞或者新加坡。就這些地區的國情而言,不存在有利於武裝鬥爭的條件。武裝起義需受相輔相成的國際和國內情況來激起民憤。假如人民生活不錯又被融入了社會,你怎能叫他們挺而走險?」
(陳平﹕《我方的歷史》中文版第四百六十頁,MEDIA MASTERS PTE LTD出版)

港大遴選校長有「心魔」

Gallery

2013年10月10日 明報 最近香港大學遴選新校長,馬斐森當選,引起一場大風波。現在人選已成定局,但相信風波並未平息。在馬斐森上任以後,他的行政措施,必然會引起新的非議。 馬斐森以一家英國二流大學醫學院院長之身,被選任為國際有名氣、香港的第一號大學的港大擔任校長,當然全港注目。加上港大校友遍佈香港政、商、學術界高層,需要的是一位壓得上陣的頂尖兒的學術界人物擔任校長。現在來個名不見經傳的二流人物,難怪校內外一片質疑之聲。 首先發難的是港大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教授。她在報上發表洋洋三千字的長文,力指馬斐森當港大校長不够資格。一是說他的醫學成就,在內行人的評價中,只算及格,不算卓越。五年醫學院院長的經驗,不算資深。加上他對香港、中國以至亞洲事務的認識一片空白,質疑他是否勝任。港大前副校長、講座教授程介明,指他做港人校長,更是「差一大截」。港大醫學院外科主任盧寵茂的批評更是尖刻﹕指馬斐森對亞洲毫無經驗,是為無知;不懂中文並不能與港人及內地溝通, 是為無能;只為一已而尋覓海外就職,是為無心。對港大選人的決定感到無奈。 一片反對之聲 港大校內外及眾多校友一片反對之聲,至今未聽過有贊揚的。有的人更把矛頭針對大學的梁智鴻為首的遴選委員會。指就是在本地就地取材,本港眾多學者也有不少勝於馬斐森者。就是醫學院教授,本港的李心平、周肇平、袁國勇,都是德才兼備的大學領袖,對港大有感情有承擔。我們證之於中文大學提升了沈祖堯教授擔任校長,多年來受到師生的愛戴和社會的贊譽,證明本地薑並非不辣。 有知情人士說,在遴選的最後階段,原本有更多的選擇,有美國的華裔知名學者,也有本地的知名教授。但遴選委員會就是寧取洋人而放棄華人,遂使這位平平庸庸的馬斐森被作為首選。 遴選委員會有心魔 為什麼?就是大學遴選委員會有「心魔」﹗ 港大經歷過所謂「8·18」事件以後,影響了港大的形象,更造成徐立之校長意興闌珊,不願續約。其實「8·18」事件只是茶杯裡的風暴,所謂「禁錮」學生,經調查委員會判定,指控並不成立。 本來,學術無國界。港大遴選一位洋人當校長,如果這位洋學者學術地位崇高,各方面條件十分適合,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四十多年後再來一位洋校長,也無不可。可惜這位洋校長,是在遴選委員會的「心魔」底下作出了選擇的。 什麼是遴選委員會的「心魔」,就是港大「8·18」的隂影;就是香港有兩家大學更換校長時被指新校長有「親中」之嫌;就是當前香港政治氣候極端對立;就是香港的確刮起一陣「抗中」、「拒共」之風。 害怕新校長染紅 於是有心魔的委員們,害怕選出一位海外華裔學者,萬一被揭露與內地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或出身於大陸,或有愛國情懷,便可能產生爭議。現在香港的「紅帽子」不是滿天飛麼?學者當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便可以抺殺他們在學術上的成就,害怕他們「染紅」香港崇高的學府,忘記了最高學府應有「兼容並包」的雅量。於是認為最好找一位「乾乾淨淨」,與香港和大陸政治上不沾邊的學者,那怕他的學術地位是二流和三流,只要不入政治之流,便是首選。 這個「心魔」,居然在遴選委員會中得到共鳴,方能一致通過,確是個異數。 說學術不要滲入政治,但「心魔」就是政治,於是遴選大學校長,變成政治考慮先於學術考慮,這是香港大學教育的悲哀﹗

我是開明派還是鷹派?

2013年10月4日 明報
特區政府對2017年的政改方案,還没有正式開始咨詢,但政治人物和傳媒輿論的議論和交鋒已經閙得不可開交。加上「佔中」議題一直為反對派和建制派的「抬舉」而愈演愈烈。美英當權人物又來插上一手,說三道四。於是一場混戰早已為政改討論揭開序幕。
我在8月8日在本版發表《2017年能讓民主派「入閘」嗎?》一文,表達了對2017年普選的看法。後來,在9月21日的一個公眾場合上,為答記者問,我表示根據中央近日的表態,為預防外國勢力滲入香港普選,會加大「保險系數」,對於「篩選」的立場會「企硬」。
前者,說「篩掉泛民行不通」的論調,是我的基本看法;後者,是我對中央最新態度的估計。這是兩回事,我的觀點並不代表我同意中央有關方面的表態,也没有把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我是清心直說,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對中央的態度作個分析。
於是有的輿論一時說我是開明派,一時說是鷹派。我無權無勢,在中央和本港並無任何公職。晚年寫寫政治評論,只是一向關心國事港事,因而發為心聲。但無慾無求,純為自說自話自娛而已。

我的看法未變

說中央「企硬」,是當前從中央頻頻會見香港公務員和各界人士,所發表言論得出的估計。這個估計也許有誤,況且離正式普選還有四年,形勢可能仍有不少變化。我在8月8日的一文中,對開放泛民候選人入閘,提出了三點看法﹕
第, 有泛民候選人參選,未必是泛民候選人勝面較大。因為理性選民
應佔多數,他們會選出一位有管治能力又能和中央溝通合作的候選人;第二,萬一選出有泛民政治傾向的候選人,他也不可能採取與中央對抗的治港方針,因為如此必然舉步維艱,施政不暢,引致被轟下台或鞠躬下台的可能;第三,如果選上一個泛民候選人,他上台以後會「馴化」。就像一隻野獸,在野外的時候,亂跑亂闖,闖進權力的「籠子」裡,應該會馴化成能與中央合作的夥伴。
我的估計,可能是善良的願望,也可能太天真太傻。但因為我另一個估計,認為如果篩選為了禁止泛民候選人入閘,結果普選告吹,政制原地踏步。香港社會的動盪不安,可能比目前更甚,這決非香港以至中央之福。
這個估計,是擺明着的,是可見的現實。因此我建議中央應有新思維,來應付香港的政治新生態和新問題。

美英勢力何足懼

我估計中央會「企硬」,並不表示我贊成「企硬」。「企硬」的另一個貶詞,就是「僵化」。以中央當前的新人事新作風,相信中央會靈活地處理香港問題,也有魄力解決香港當前的政治困境。
至於對外國勢力的干預,美英是有這個意圖的,也是作為圍堵中國的一個組成部分。香港也的確有他們的代理人。但不應把他們的能量估計過大。當年毛澤東面對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壓力,加上國內形勢也不是很好,仍能咏出「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今天中國比當年強大百倍。美英雖然希望把香港作為圍堵中國的前哨站,但恐怕有心無力。至於他們在香港的代理人這幾隻蒼蠅,今天雖然嗡嗡叫,又何足懼哉﹗

權二代被判刑 內地議論紛紛

2013年10月3日東方

內地著名軍旅歌唱家李雙江中將,和他的同是歌唱家的妻子夢鴿,有一個獨生子李天一,年僅十七歲。因為強姦罪被判處徒刑十年。案件轟動全國,引起廣泛討論。

正義不彰 歪理橫行

此事在輿論上的擴大,一是涉及權貴子女的教育問題。二是李天一的母親夢鴿,不服檢方提供的證據,認定審判不公,指錯的是原告,是酒吧,是社會環境,是他的猪朋狗友,是法官誤判。並不惜到公安部上訪,與律師爭論,與傳媒對罵,人身攻擊原告服務員楊姓婦女。於是事情越鬧越大,引起網上點擊討論。現在案件還在上訴中。
早在前年,李天一就以無駕駛執照駕駛豪華跑車,傷人又與人扭打而被送入少年管教所。這個出身名門又嬌生慣養的少年早有前科,於是引起有關家庭教育,權貴二代的特權思想的種種反思。並揭示當代中國社會的種種問題。而學校品德教育的欠缺,社會上金錢至上,權力至上的畸形觀念,正義不彰,歪理橫行,更是普遍現象。李天一被判刑,也許有不少人的罪行被用金錢或權力「擺平」,以至引起李天一母親有忿忿不平的感覺。
薄熙來的被審判無期徒刑,並在審判過程中增加了透明度,引起人們廣泛的讚譽,說改變了「刑不上大夫」的司法不公的觀感。這一次李天一被判刑,也被認為被告不因有高官背景而被縱容。這為中國司法被認為没有獨立審判和屈服於權貴的壓力創造了一些好的先例。但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從此落到實處。
我歷來認為把「公檢法」融為一體,並且進行統一領導,是不恰當的。而且公安、檢察、法院三者的權力以公安最大,檢察和法院淪為附庸,而不是相互制衡,更使法治無從伸展。在我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多次提出對此應加以改善。看來,在中共「十八大」以後,這個領導體制略有變化。「十八大」報告中也強調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薄案和李案的結案似乎是個好的開始。

吸取教訓 重回正路

李天一案也為我們的教育制度以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提供重要教訓。現在的社會風氣有不少是「向錢看」和「向權看」。基本道德觀念和正確的人生觀並未在青少時期開始樹立,艱苦奮鬥、獨立生活的風氣尤其欠缺。更由於家人的溺愛,以至青年人到達到讀大學的階段,還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依賴習慣。這和我們這一代生長在民族苦難、顛沛流離以及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的時代實在差得太遠。當然,今非昔比,今天生活好了,物質享受豐足了,多一點享受也是應該的。但為人父母者,一味溺愛、遷就以至縱容子女任性而為,這就不是愛他而是害他。所以北京官報的短評說﹕「正確的舐犢之情,不在幫孩子逃避懲罰,而是以愛的力量,讓他重回正路」。是的,李天一才十七歲,就是坐滿刑期,也才二十七歲。如果知所悔改,仍是一個大好青年。他如果能悔罪,大概坐上三五年牢,就可以出來了。以他的藝術天份,在父母的薰陶下,還是可以成才的。
人們也不應以打落水狗的心情來對待這位「權二代」。汲取重大教訓,能悔改就仍是好孩子。

薄熙來已結案 下一個會是誰?

2013-9-21-明報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深知黨內官員腐敗的普遍性和嚴重性,早就提出長此以往會有「亡黨亡國」的危險。近日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作準備。再次指出﹕「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是全黨的重大改治任務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並認為﹕「當前,腐敗現象依然多發,滋生腐敗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要求「全黨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反腐敗鬥爭的形勢判斷和要求部署上來,把堅決遏制腐敗蔓延勢頭作為重要任務和工作目標,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嚴肅查處黨員幹部違紀違法案件,充分發揮震懾力」。

習近平深知,他要建立領導權威,他要在廣大人民中樹立威信,必定要在反腐敗的工作上,幹出成績。如果再像上一屆那樣,猶猶豫豫,怕狼怕虎,遲早會被權貴集團的力量所壓制,不僅不能千古留名,連堅持有效管治也成問題。

 

下一個會是誰

 

所以他上台之初,就提出整頓黨風的八條。先從整頓舖張浪費之風做起,並且已經初見成效。接着就是打下幾隻正副部級的「小老虎」,直到查處政治局委員的薄熙來和若干所謂「石油幫」的高級幹部,聲勢和效果的確有點不同凡響。

但打大老虎卻是阻力重重。薄熙來案,只查經濟,未能涉及他的政治隂謀和野心,這是有意切割。對「石油幫」,包括查出第一個十八大以後落網的中央委員蔣潔敏。但順籐摸瓜,下一個是誰,敢不敢破例?人們雖有期待,但不敢看好。

中國有「刑不上大夫」的歷史傳統,因而民間傳言有「刑不上常委」(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之說。過去的確有個別常委級人物,被人言之鑿鑿揭出其有重大貪腐嫌疑,結果直至遽歸道山,安然無事。而北京的陳希同(政治局委員)因貪腐被揭露判刑,卻有傳聞說是不服最高領導而獲罪。

中國的政壇人事關係牽連十分複雜,局外人很難全面了解,但坊間的小道消息多如牛毛,難辨真假。當前中國的法治並不十分健全,法院也不能做到「獨立審判」。這一次薄熙來的公審,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涉及更廣和更高級領導人,就不是這麼簡單的了。

 

國企問題不少

 

我們相信習近平對薄案確實盡了努力,能把他繩之以法,便不簡單。但結果仍然屈服於某些壓力,不能揭露事件的全部真相。只以貪腐部分結案,可見阻力之大。

習近平如果要建立統治威信,真正把遏制、消除腐敗的工作進行到底,一定要打破「常規陋習」,真正做一齣「好戲」。

「石油幫」的五名高官被撤被查,說明帶有壟斷性的國企高層問題不少。這些國企高層,大部分是由太子黨(太子女)或高層領導的親信所把持。他們獨霸銀行貸款、壓制中小企業、分紅佔股等等方面都處於缺乏有效監督的局面。而且與對口政府部門又有不可言傳的關係,故而形成權貴集團。這正是中國當前壓在全國人民頭上的一座新的大山,也是社會上貪腐現象的最大的溫床。要解決貪腐問題,對這些壟斷的國企,有必要建立新的監督和減少其壟斷性的制度。

 

制度問題更重要

 

一般人總喜歡看看人物的浮沉,但卻少關心有關的制度。没有良好的監督制度,只靠清官當權或當政,是靠不住和不能持久的。加強反腐敗工作的機制和體制,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才是根本。

鄧小平早就說過,過去某些領導人發生的種種錯誤,雖與個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話許多人都耳熟能詳,但就是不能打破「人治」的傳統局面。習近平如果要徹底解決影響國運的貪腐問題,除了要敢於打大老虎之外,一定要認真建立監督制度和人事制度。只有制度建立起來,高級幹部身體力行,並打一兩隻大老虎以立威,才能够千古留名,長治久安。

 

吸煙危害健康 禁煙舉步維艱

2013-9-19 東方日報

中國是世界的吸煙大國,煙民估計超過三億人。煙草工業是全國最重要的公營企業。

但吸煙危害健康,多年來成為國際間的家喻戶曉的口號。禁止香煙公開刊登廣告,香煙包上還要印上吸煙有害的標語或其他字眼。應該說,香煙的為害,已經深入人心。而中國每年有一百萬人以上因吸煙而導致肺癌或其他呼吸器官的重病而死亡。

香港的禁煙頗有成績。在戲院、醫院、辦公室、學校、食店,吸煙的基本絶跡。駕車每過中環,只見有些煙民只好獃在街頭吸煙,誰也不敢在辦公室內或公眾場所內犯禁。這正是香港的法治傳統和公眾守法的範例。

《二00七年香港人吸煙(公眾衛生)條例》訂立,其中便有許多嚴格規定。條例第三七一章,把禁煙區包括升降機、自動扶手電梯、濕地公園等等,都不厭求詳地地列明。

香港犯禁的人不多,控煙辦的工作並不忙碌。

 

十一億人受影響

 

中國大陸的情況就不同了。中國人吞雲吐霧,吸掉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煙草。估計每年能消耗一萬八千億根香煙,而且每年增加三百萬的新煙民。

據說,吸入二手煙的危害比煙民還要大。內地的統計說,有七億四千萬人遭受二手煙的危害。加上本身是煙民,就近十一億人,受香煙影響健康佔了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

中國也有控制吸煙條例。據中央大報《人民日報》報道,某市控制吸煙條例出爐三年,卻僅僅開出十九張罰單。該報認為,「社會氛圍也讓處罰難行,罰到位更難」。「餐館、圖書館等等常常因為没有處罰權而約束乏力」,因此,控煙法規往往患上執行環節的「軟骨病」。

近年我個人偶有回內地參觀旅行,有的地方官員或友人加以宴請。餐桌上仍擺有香煙奉客,而主人也並無禁忌,照樣吞雲吐霧,「左右夾攻」。讓我這個從不吸煙的得「享受」兩三小時的二手煙。有時住進賓館,吸煙的友人來訪,照樣吸煙,他們已習以為常,我也不好意思制止,只好忍受。

 

禁煙條例執法難

 

二0一一年中央衛生部發布實施「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實施情況如何,今年七月,國家衛計委進行重點調查。在一天之內,檢查四百二十五家餐飲場所,內中有吸煙者三百零八家,佔百分之七十二點五;住宿賓館有人吸煙的一百七十家,佔百分之四十。而工作人員進行勸阻的比例極低,衹佔不到百分之十五點九。況且大多數餐飲及旅館行業,還多數在不同場合放置煙缸,百分之三十二點九餐飲業和百分之十八點一的賓館,竟然還售賣香煙。

據中國疾控中心控煙辦副主任姜垣說,二十年來,除中央發布的禁煙條例之外,有半數以上的地級市都先後制定了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地方法規。但當前卻普遍存在執法難和執法不嚴的情況。

禁煙法規和效果不彰,說明中國的法律威信仍未樹立,法治社會遠未到位。也說明社會上對吸煙危害健康的認識不足,更說明許多吸煙的高中低級幹部,並不能以身作則。因為就我所見,無視禁煙法令的多數是各級幹部。

從嚴執法,從嚴治國,仍然是我國建立法治社會的重要課題。要做「中國夢」,免於吸入二手煙的自由,也應該是夢境中的一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