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稱呼成絶響 等級分明是常態

2013年10月19日明報

​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內,革命隊伍中,上下級或同級的,都以同志互稱。這個稱呼早在孫中山革命時已在國民黨內流行。所以孫先生的遺言,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句。
同志的稱呼,表示親切平等,表示志同道合。在革命隊伍中,這個稱呼,是再合適不過了。
很可惜,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上下級之間便不再以同志相稱了。一般都要稱官銜,如部長、局長、書記之類,「同志」已經絶跡。甚且私底下並加個「老闆」、「大佬」之類的帶有半貶詞的稱呼。「同志」一詞,變成同性戀的專用名詞。
為什麼會有這個演變?就是革命時期的平等、親切、共患難同甘苦的氣氛没有了。有的是等級森嚴,上下級隔閡,上級對下級更多的是訓斥和指示。有商有量、平等討論的很少。說這是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也不準確。為什麼一執政了,就把平等、親切抛諸腦後呢?就要把資產階級那一套等級森嚴帶進黨內和革命隊伍裡呢?

京報發表評論

北京《人民日報》最近有一篇評論文章。指現在內地把充滿江湖氣的庸俗稱呼帶進革命隊伍裡,直接導致黨內對「同志」這一稱呼的冷漠和「同志」觀念的消減。
文章又說,黨內不願互稱同志,一是因為職務低或資歷淺的,擔心這樣叫是對上級不敬;二是職務高或資歷深的人,不想下屬有所誤解。但這都不是主要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是,現在黨內缺乏一種「相濡以沫」,「患難與共」的氣氛。早年在戰鬥中形成的同志友誼,早年在患難中結成的生死之交已經没有了。有的是森嚴的等級,是領導干部的官氣十足,是一言堂下的下級只有唯唯諾諾,是黨內缺乏民主氣氛,是上級對下級操有生殺大權……。上述的文章有一句是說對了,就是要提醒「一把手」必須執行民主集中制,不能搞個人專斷。

鄧小平曾經發話

鄧小平早在四十年前就說得好,他指出官僚主義的主要表現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濫用權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好擺門面,好說空話,思想僵化,墨守成規,機構臃腫,人浮於事,辦事拖拉,不講效率,不負責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諉,以至官氣十足,動輒訓人,打擊報復,壓制民主,欺上瞞下,專橫跋扈,徇私行賄,貪贓枉法等等。
真是噫嘻盛哉,洋洋大觀﹗鄧小平提出官僚主義的24項罪狀,其中起碼有一半是造成上下級關係隔閡的原因。如此關係,如何能保持革命勝利前的同志的親密關係和戰鬥友誼呢。

等級區分司空見慣

當今各方面都對等級區分司空見慣,從報刊版面對領導人的活動和人物會見等的編排,那種等級分明的現象十分刺眼。例如,中央領導人的一動一靜,都要放在官報頭版。如果這些活動關係到國內外大事,這樣做是應該的。但如果中央領導人只是例行接受外國領事呈遞國書,或者去看一齣戲,去某個風景區參觀,與局勢有何關係?但按規定,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一舉一動,一定要上官報頭版。甚至早已有中央領導人發話,說這樣做不妥當,但至今未改。又如中央領導人講話,一律作為重要講話。有時只是隨便講講,或者例行公事發表一番卑之無甚高論的講話,又何來「重要」?諸如此類,都是以官位為準。
至於退休後的生活待遇,高官與老百姓也有天淵之別。最近電視上屢播一些國家級退休金牌運動員,在國際運動會上屢次為國爭光,摘取多面金牌。但退休後因文化水平不高,生活潦倒。至於貧困孤老未獲照顧,也不是個別的。而有些高官退休後的生活待遇卻保持不變,每有「出巡」,還要封路戒備。

港人十分重視「規格」

香港人也習慣了這類級別之分的所謂「政治待遇」。港人組團北上訪問,極注重中央由什麼人出面接見。第一級當然是政治局七位常委之一,第二級是政治局委員,第三級才是都長或主任,由此顯得此代表團的份量。至於照相排名,宴請排位,都極講究。這種「尊卑有別」,比資本主義國家尤甚。我曾說過,人家的國家領導人一退下來,就與平民没有多大區別,並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退休後背着孩子上市場買菜為例,說明人家資本主義國家比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要平等得多。
《共產黨宣言》指出﹕「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階級」,「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並没有消滅階級對立」,因此,共產黨努力的目標,是要消除「階級差別」。
當然,消除階級差別並不是提倡平均主義。但這種等級森嚴,這種革命勝利後引來了權貴階層的特權,總不會是創立人民共和國的革命先烈們的革命目標吧?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最新消息 by 吳康民.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吳康民

大紫荊勳賢(1926年-),香港教育學院榮譽院士,1958年擔任培僑中學校長,1985年擔任校監,1997年任校董會董事長。2005年擔任培僑中學、培僑小學及培僑書院的培僑教育機構董事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