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之作

曾鈺成

茶客甲:林鄭決定如期從下月開始把長者綜援年齡門檻提高至65歲,但同時給60至64歲領取健全綜援的人士多發一筆「就業支援補助金」,合起來剛好等如長者綜援的金額。這炸彈可算拆了吧?

茶客乙:林鄭從善如流,問題應該解決了,起碼建制派的議員都表示歡迎。

茶客丙:但泛民表明不收貨 Continue reading

派錢笨法

下月1日開始接受申請的「關愛共享計劃」,是政府對「精準派錢」的「補漏拾遺」措施。政府在上一個財政年度錄得破歷史紀錄的財政盈餘,財政司司長去年2月發表財政預算案時,表示要「與市民分享經濟成果」。政府拒絕全民派錢;預算案提出的「分享」辦法,包括寬減稅收和差餉,以及向領取綜援、長者生活津貼、高齡津貼和傷殘津貼的人士發放額外兩個月款項。這些選擇性派錢辦法,並不能讓全港所有市民受惠,在立法會和社會上引起爭議。於是政府推出「補漏拾遺」的 Continue reading

苦藥難服

曾鈺成

政府提出「三隧分流」方案,計劃在明年1月1日起,調低西隧收費至50元,同時紅隧和東隧的收費大幅增加至40元,意圖令一部分原來使用紅隧和東隧的車輛轉用西隧。用經濟誘因調整三條過海隧道的使用率,是紓緩過海交通擠塞的合理措施。不過,政府提出的紅隧和東隧收費加幅,高於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水平,在立法會和社會上有很多反對聲音。 Continue reading

創新體制

曾鈺成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1月對「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講話時指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立足全局和長遠作出的重大謀劃,也是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重大決策。他同時提醒大家:「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習主席強調,「建設好大灣區,關鍵在創新」;「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 」,在「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框架內,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要素流通 Continue reading

被擺上枱

曾鈺成

茶客甲:林鄭出席立法會答問會,最惹火的議題竟然不是律政司檢控標準或者國歌法,而是提高長者綜援的年齡門檻 。

茶客乙:其實把領取長者綜援的年齡由60歲改為65歲,受影響的人不多;60至64歲的人士如有需要,仍可領取非長者綜援。說這是「涼薄」,甚至罵特首 Continue reading

無可奈何

曾鈺成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發表的報告,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抨擊,是意料中事;小組意想不到的,是報告發表的時間和方式,竟也備受非議。報告被指是故意選擇在打工仔提早放工的除夕下午發表,而發表報告的記者會只有小組主席和副主席出席,小組其他成員和政府官員無人露面,加上會場不設座椅,說明政府有意貶低小組報告的重要性。

小組推動的公眾參與活動,為期 5 個月,至去年9月底才結束。活動內容包括185場小組與市民及持份者直接交流、邀請市民填寫網上及實體問卷、隨機抽樣的電話調查,以及接納公眾通過郵寄、傳真、電郵、電話或親身提交的意見。至活動結束 Continue reading

盲婚啞嫁

曾鈺成

我們的印度導遊叫拉立特(圖),是個身穿黑色皮夾克的電單車迷,擁有五部電單車,還在為添置另一部更勁的鐵馬努力儲蓄。

他讀大學時學法文,曾經到法國進修和工作。他很愛閱讀,博覽東西群書,包括《孫子兵法》和《文明的衝突》(亨廷頓);又經常瀏覽彭博、《經濟學人》、《新聞周刊》的文章。他不但對印度的地理和歷史瞭如指掌,而且對科技、政治、經濟以至哲學的任何議題,隨口可以說出一番道理。他是金融專家,去年曾應徵到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工作了十個月,在兩名扛着AK47的保鑣貼身保護下,為當地的銀行提供開發產品和拓展業務的顧問意見。他現年45歲,結了婚19年,有兩個兒子。 Continue reading

統一大業

曾鈺成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裡,顯示了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的決心和信心。他說:「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着民族復興而終結!」「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70載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態度清晰、語氣堅定,說明兩岸關係不可能無了期地「維持現狀」。事實上,在外部勢力不斷干涉和「台獨」分子頑固地進行分裂活動的情況下,現狀根本沒有可能長期維持。徹底解決台灣問題,已具有不容忽視的迫切性;積極行動應該開始。 Continue reading

恒河之水

曾鈺成

印度西北部拉賈斯坦邦(Rajasthan)的首府齋浦爾(Jaipur),是北印「金三角」的旅遊城市之一。那裡的著名景點,包括位於舊城中心的城市皇宮。這皇宮最出名的,是裡面陳列着一對巨型銀製水罐,每個用14,000枚銀幣熔化鑄成,重345公斤,高1.6米,容量4,000公升。按《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這兩個水罐是全世界最大的純銀製品。

兩個大水罐原來屬於自1880至1922年統治齋浦爾的「大君」Maharaja Madho Singh二世。話說在1901年,大君收到英國皇室的邀請,到倫敦出席英王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大君決定應邀出席;但他要解決一個難題:他是虔誠的印度教徒,只能喝恆河的聖水;外國的水都是不潔的,不能飲用。 Continue reading

歷史遺產

曾鈺成

印度人大多數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有很多神靈,他們之間有很多曲折離奇的故事,比希臘神話毫不遜色。所以,印度教的神廟數量繁多;它們的設計十分相似,遠看就知是印度廟,但近觀卻各有特色,各自可能供奉不同的神靈。例如座落在「寺廟之城」浦希卡(Pushkar)的梵天神廟(Brahma Temple),是唯一一座供奉梵天的神廟。梵天是「創造之神」,跟「維護之神」毗濕奴(Vishnu)和「毀滅之神」濕婆(Shiva),合為印度教的「三相神」。其中濕婆被認為威力最大,供奉他的神廟也最多,到處可見。梵天神廟卻只有一間,為甚麼?有動聽的神話故事作解釋;但我相信主要還是因為要拜毀滅之神的人遠多於要拜創造之神。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