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文應該入病院 學者寫作待提高

吳康民主席

經常在報上寫專欄文章的作者,應該好好培養自己運用文字的功力。香港作者最大的問題,就是把許多粵語的術語攙雜在文字當中。這還不要緊,這種「三及第」的文字,早已有之。文壇前輩高雄(筆名三蘇),便是以寫「三及第」文字著名。只要「混合」得體,自成一格,反而增加文字的「魅力」。但粵語和白話文混雜,搞成三不通的文字,便不可取。

用句累贅 疊床架屋

經常在報章寫政治評論的某高級講師,便有這種三不通的毛病。試以他最近寫的評論為例,便可找出若干文句不通的例子。例如他有一評論文章,開頭說他去台灣觀選,寫道:「走了過去蔡英文那邊的群眾大會」,這是粵語口語。說參加了支持蔡英文的群眾大會就是了,如何說「走了過去」?下文又說「遲去有遲去的好處」,說是去台灣觀選因事遲到了,到了台灣,選舉已經結束了。他想說的是遲到了,用遲到,是不得已;用遲去,則有決定不早去的意思。 Continue reading

老校友聚會

吳康民主席

周前與部分我曾當他們班主任的老校友茶敘,並與一位僑居加拿大校友即將回加告別。這些校友,都已八十開外,但他們似乎頭腦比我還要糊塗。這位要回加拿大的老校友,她是主角,還是一位學醫的。這聚會的地方她來過,說明乘地鐵前來。等她好久,她說摸不着地鐵的出口,遲遲未到。我因要去醫院覆診,不能久等,只有告退,錯過與這位老校友道別的機會。何日君再來,摸不準,我這個老班主任,恐怕未必再有機會見她了。

來的既然已經都是八十開外,見面多有訴說病情。另一位學醫的,也是喪偶不久,也訴說自己不習慣當鰥夫的日子。另一位說他失聰已久,因戴助聽器很不習慣。另一位說容易失憶,埋怨負責召集的某女同學沒有在前一夜再提醒他。總之,各有各的「冤情」,非訴說一番不痛快。 Continue reading

弄璋弄瓦

吳康民主席

每見報上介紹某些名人生男育女的消息,大都根據封建朝代的說法,指為弄璋弄瓦之喜,心頭總有點不舒服。

弄璋弄瓦,說生一個男孩子,全家高興,於是用玉塊讓嬰兒玩耍。如果生女孩子,便只有給她一塊瓦片作玩具。重男輕女,連小小的玩具也要分類。至於有些封建家庭,竟把女嬰捏死,更不乏先例。就是現代社會,由於曾厲行一胎制,有些農村家庭,也有不少棄置女嬰。更有先行用X光測試,如是女的,便要墮胎,以便可以再生一個。

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男女平等論者。在我的家庭,從來不會重男輕女。由於我的第一個孩子是女的,我對她特別愛惜。以至早年我的家傭「開姐」,在我已有一男一女的時候,笑罵我「重女輕男」。

我對三個兒女都平等對待,但女兒是第一個,「先入為主」,稍為疼愛一些。而今天已達風燭殘年,三個兒女中,還是女兒較關心老父,這也算是一個回報吧。老年失偶,形單影隻,對於兒女,總是要求高些。大兒子住在大埔,不常見面,小兒子一家,被要求前來同住。實際上家傭薪金和日常生活費用都由我付給,只是圖個熱鬧而已。有時候他們外出遊覽,還不是孤獨一人?每見老伴卧室中的遺照,仍不免悲從中來。 Continue reading

蔡英文執政 不會大變天

吳康民主席

有說台灣選舉,國民黨大敗,民進黨重新登台,是台灣大變天。言重了,台灣政局如何變化,都走不出中美之間的「如來佛掌」。馬英九也好,蔡英文也好,都不敢公開宣布「台獨」,不敢大幅度改變台灣政治現狀。

經濟衰退 青年失業

台灣在民進黨掌權中,如敢宣布獨立,中國必定以武力對付。事實上也不會出現這個情況,因為在中國武力對付之前,美國必定強力制止之。美國決不會因為台灣問題,和中國打一場硬仗。而事實上,今天的世界大戰,除非出現一位有實力的瘋子,才會發生。即使如此,這位瘋子也許被人先下手為強,把他幹掉了。所以,民進黨當權後,對大陸的政策,應該與國民黨大同小異。所不同的,也就是叫叫口號而已。

據說國民黨掌權時,走「親中」路線。許多台商到大陸投資和設廠,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以致出現青年人的就業問題和工資低迷,引起青年人的抗議和「太陽花學運」。由於開放農業產品進口,又引起南部農民的不滿。這種種被認為向大陸靠攏措施的反彈,說是國民黨馬英九政權親大陸行為的惡劣效果,才是造成這次選舉國民黨慘敗的原因。 Continue reading

騎自行車

吳康民主席

在日本大阪以至其他日本大城市,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眾多的自行車(單車)穿梭前行。騎車的男女老少,都自得其樂。這些車子往往騎上行人路,人群也彼此相讓,並無口出怨言。

自行車本來是中國的「國車」。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當我剛讀中學時,自行車是奢侈品,是「身份的象徵」。只有地主富豪的子弟,才能騎自行車上學。我們這些城市貧民子弟,只有羨慕的份兒。就是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自行車也是內地的奢侈品。許多有港澳關係的內地人,希望海外親戚贈送的,便是自行車、收音機、手錶和衣車這「三轉一響」。

改革開放以後,內地經濟轉活,不少人先富起來。於是嫌自行車速度太慢,有錢的便改駕電單車,一時呼呼響的電單車(摩托車)到處跑,空氣污染嚴重。於是在九十年代,有些城市有「禁摩」之舉,即不發電單車牌照,好像廣州和東莞都有「禁摩」之舉。 Continue reading

溫總重情義魚雁寄哀思

吳康民主席

日前接獲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用毛筆親書的一封信。除對老伴辭世表示哀悼和慰問外,也提及他退休後為中學生進行多次講座。溫總理重視友情,說4 年前兩家相聚「恍如昨日」,並望赴京時再次相見。

去年9月,我應邀赴京參加抗日戰爭勝利70 周年紀念閱兵大典,並接受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章,同時也參加一場國宴。宴會上,中央先後的主要領導人全部出席。他們的宴席都在前排,我坐的位子卻離他們很遠。而我也知道這種場合保衛工作甚嚴,當然不會冒昧衝前問候。只是前年曾託副總理劉延東送溫總的一本拙作,據說他已收到。但近年與溫總並無聯絡。

溫總來信說: 「夫人仙逝, 今日方知。」老伴去年10月中旬病逝,除在港報刊過訃告外,內地供領導人參考的內部刊物肯定並無報道。因為內子只是一個小人物,但何以溫總說「夫人仙逝,今日方知」呢?一是他可能偶然翻閱港報看到有關消息,另一是或有港人朋友轉告。但無論如何,溫總惦念故友之情,令人十分感動。

4 年前因文字結緣,而有在北京與溫總「兩家相聚」。溫總的親切、平易近人,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我與前4位國務院總理也都有過接觸。周恩來總理在1927年大革命時代與先父有一段聯繫,因而在1959年的國宴上與我熱烈握手。朱鎔基、李鵬總理在全國人大會期中前來聽會,因我是全國人大港澳小組召集人以及香港代表團團長而有對談。

撫今思昔,對溫總為悼念內子親筆來函,深深銘感。

《明報》2016年1月18日刊載)

川江縴夫

吳康民主席

一九五九年我第一次訪問重慶,還可以看到長江上縴夫的人力縴拉貨船和叫喊的情景。

事隔五十六年,今天長江上游縴夫的叫喊已成絕唱。

當然,經過十年的整治長江,炸毁了許多險灘和暗礁。但更多的是機動船隻代替了木船,船工的勞動強度大大減少。終於使這種屬於川江特色的縴夫,最後退出了勞動舞台。

中國過去科技落後,許多生產和服務性行業都要靠人手,縴夫便是這種重勞動的典型。如果不是身體強壯,甚且孔武有力,絕對難以進入縴夫這個行業。

縴夫們幾乎是全祼體地在牽着一條粗大的繩子,花力氣地進行勞動。口中一直呼叫着:「嘿喲!嘿喲!」或者叫着口號:「穿惡浪喲,闖險灘喲,齊心把船拉喲!」不過,口號也許是後人創作的,真正的縴夫不會這樣文縐縐地叫出詩一般的口號。 Continue reading

政客愈來愈激 選民唾棄可期

吳康民主席

曾是三料議員、資深議員、提倡「又傾又砌」的馮檢基,去年十一月在其盤據甚久的深水埗地區的區議員選舉中,敗於工聯會小花陳穎欣之手,終於要結束其議員生涯,收拾雜物,離開麗安邨的區議員辦事處,流下告別的一滴男兒淚。

馮檢基曾經是可以和中央溝通的民主派人士之一。在「六四風波」之後,司徒華、李柱銘退出籌備香港回歸的「籌委會」之後,唯一留在籌委會的,就是他。可惜,馮檢基不善於利用其特殊地位,為泛民派與當局之間做溝通工作,而像其他民主派一樣,隨波逐流,愈走愈激,走上與中央對抗的不歸路。

隨波逐流 信念不堅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可惜,當前許多政客並不善於運用這個藝術。當一批喊打喊殺、「沒有最激,只有更激」的激進分子吸引了廣大公眾眼球的時候,理性的民主派不是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而是跟隨激進分子,甘當他們的尾巴。在「黃旗」的領導下,做搖旗吶喊的卒子,實在可嘆。 Continue reading

想起老杜魯多

吳康民主席

英俊的小杜魯多當選加拿大新總理,這使我想起他的父親、老杜魯多在數十年前揹着孩子上街買菜的照片。

貴為一個大國的總理,父兼母職,揹着兒子,並沒有家傭代勞,要自己去街市買菜。這在中國來說,簡直不可想像。

記得早年曾收到一張增城某公社書記的名片,竟印上其座駕平治汽車的「玉照」。公社書記坐平治,還要炫耀式地印上名片,如果在今天,在習大大三令五申禁奢華鋪張浪費的時候,不拿出來示眾才怪。

現在當然不會有這種「膽生毛」的故事。中央屢次下令,收繳的公車成千上萬。如有這類炫耀的蠢事,紀檢委的官員在等着他。 Continue reading

佛山「簡氏別墅」

吳康民主席

日前承友人之邀,赴佛山一遊。此次遊覽的最大收穫,是參觀了佛山「嶺南天地」中的「簡氏別墅」。

「簡氏別墅」和我所服務的培僑中學前校舍「朗園」一模一樣。培僑中學原校舍位於跑馬地樂活道六號,前稱「朗園」。有一條長長的校道,然後到達一座古色古香的別墅,佔地約十四五萬平方英呎。也原是簡氏的別墅,抗戰時期為日軍佔用。戰後破破爛爛,由培僑中學租用。因校舍位於半山,亭台樓閣,別具風味。老培僑人,即二十多年前的員工學生,都十分懷念這座老校舍。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恒基地產購買了這座別墅的業權,改建成今天多座的比華利山豪宅。而培僑中學則投得天后廟道一塊專為學校或社區用的地皮,建成現在的校舍。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