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愛寫作

吳康民主席

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是的,以古代人們的營養水平和醫療條件,能活到七十歲就可說了不起了。但今天情況不同,人生七十不稀奇。七十歲可說仍是壯年,許多政客出來競選都已經年近七十或已逾七十。許多電影明星或者電視紅星在六七十歲之間,仍然活躍舞台或銀幕之上。「七十古來稀」的年限老早被打破了。

現在應該說,人生九十不稀奇。我今年將要度過九十歲生日了,頭腦仍然清醒,思想仍然活躍,仍然能在三份報紙上寫專欄。雖然不是以筆耕為生,但寫洋洋千字文,一小時可以寫完。雖不能說見解精闢,但至少不會邏輯混亂,文字不通,不至要入「文章病院」的。

寫文章,是訓練腦筋的好辦法。文章要見得人的,首先要言之有物,其次要邏輯精密,當然能文采盎然更好。 Continue reading

給社會留些空隙

5A 曾浩天

我一手緊托住她的左手,一手輕扶住她的腰。而她顫巍巍地移動著枯瘦的雙腿,抓實我的手生怕跌倒,一步一步緩慢地走到她的座位上,僵硬地坐下,用那渾濁不清的眼睛望著色彩鮮豔的電視機,面無表情。她的手卻依然緊握著我,不肯我離去。

香港,這個適者生存,快者為王的國際都會裡,也有一群被時代淹沒,鮮少被關注的人們在生活著。在今年4月,各媒體爭相爆出一則新聞,「一養老院漠視人權,竟要求院友赤裸全身面面相觑排隊洗澡。」社會一時嘩然,最終該養老院被責令停止續牌。輿論的力量是強大的,但激起之波瀾待散開之後,水面又恢復了平靜,還有多少人關注著這些老人呢?

這個暑假我去做義工,探望過老人院,當時院內十分熱鬧,老人與志願者和樂融融。幾個星期後,我獨自前去老人院探訪,老人們正無精打采地坐在一起看電視。一個之前與我熟絡的老人見到我,瞇著的眼睛一下張開,面帶笑容示意我過去。那天他向我談了很多。他說自己本來一人獨居,因子女擔心,而他又不想讓子女抽時間照顧,自己來到老人院。還說自己算是情況好的,有些老人有生理問題,子女嫌棄他們,才推給老人院照看。他也抱怨院內生活十分沉悶,每次有志願者來探望他們便十分開心了。他說以前在鄉下獨居,鄰里之間熟絡,有事互相幫忙,經常串門一起吃飯。來到城市,發現人心冷漠,各家自掃門前雪,鄰居見面不過打個招呼罷了。 Continue reading

時光機

2B 劉曉杏

「牆角迎風的雛菊,茉莉花開的香氣,閉上眼回到過去。」伴著動聽的歌聲,我進入了美好的遐想。

如果有一台時光機,我將乘著時光機,穿越到歷史和未來,在通往過去的黑暗隧道里翱翔。

如果有一台時光機,我先回到我出生的那一天。因為這一天,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日子。我站在婦產科面前觀看著。哇!好多人呀。咦,那個人是外公,他是那麼的容光煥發;那個人是爸爸,他在門前踱來踱去,臉上充滿緊張的神情;那個人是嬸嬸。看來他們已經迫不及待的等待我的出世了。這時,只聽見「哇」的一聲。哦,是我出來跟世界打招呼了。他們都歡呼的跳了起來,從護士的手裏把我抱了過來。再看看躺在床上的母親,她的臉色已經變得蒼白了,整個人都虛脫似的,但見我平安的出生,臉上依然掛出幸福的微笑。

看到這個場面,我忍俊不禁地感嘆時光的飛逝。我剛出生時,外公的身體是很矯健,容光煥發的。而現在,他已經用著碎步窸窸窣窣的走路,背也有點兒駝了。時光匆匆而走,沒來得及回憶,就已悄悄溜走了。 Continue reading

苦盡甘來的故事續寫

2A 黃君偉

迷迷糊糊的我剛剛從睡夢中醒來:「哦……這是哪兒?獸醫診所?」我環顧四周,看到了辦公桌前坐著一個人類,「啊!人類!」我頓時變得警覺起來,剛剛還昏昏欲睡的神經一下子繃得緊緊的。人類——一個多麼骯髒的詞彙,他們曾用虛偽的謊言寵愛我,那無數句甜言蜜語背後是可怕的嘴臉,拋棄我,踢打我,不把我當一條生命,只是一時感興趣的玩具。我想到這些時不禁痛哭地大叫,淚水流滿臉頰。

那個人彷彿發現了醒來的我,緩緩從椅子上站了起來,他看起來有一把年紀了,身穿一條白大袍,雙眼瞇成一條縫,頭髮蒼白,卻掩藏不住他的老謀深算……不會是狗販子吧!當時毫不知情的我心想。只見他一步步向我走來,「他要幹什麼?」我不禁感到血液上升,心臟加倍跳動,雙眼睜得老大,感覺到死亡的恐懼在我心中肆無忌憚地膨脹。我當時怕極了人類,無論這是哪裡,人類一定是醜惡的!我拼命地叫著……受傷的左腳也因之前被踢打而隱隱作痛,我已經精疲力盡了,對於生存有說不出的絕望,為了逃避恐懼,我閉上了雙眼……不多久,我卻發現有人用雙手緊緊抱著我,時不時輕輕撫摸著我的頭,感覺好溫暖,說不出的溫暖,像以前主人對我好的感覺,可這是人類裝出來的吧!我並未因此放下警惕,但還是安靜了下來。「可憐的孩子,嚇到了吧?不怕,乖噢,你安全了。」那位老者邊摸著我的頭,邊溫柔地說著。隨後,一位女士進入房間,拿來一盤狗糧給我吃。「餓了吧,來。」女士微笑著如天使下凡,周邊散發光芒。我已經兩天沒吃東西了,於是大嚼特嚼起來。等我吃飽了,她又幫我療傷,將受傷的腳敷藥包紮起來,動作既輕且慢,盡可能不讓我感到痛楚。在治療的過程中,我從他們的對話得知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在我受傷後,小販怕影響生意,將我扔到馬路對面的草叢裡,當時一對母女發現了我,將我送到了這裡,一切都是如此意外,他們竟會救助一隻左腳受傷,骯髒不堪,被打得頭破血流的我!我不禁又留下了眼淚,這淚是不一樣的淚…… Continue reading

李小鵬學加總理 宣傳處長呼離奇

吳康民主席

據內地報紙報道,前總理李鵬的兒子,現任山西省省長李小鵬,曾偕同夫人到一家超級市場買菜。因為他是正省級官員,在無隨從前呼後擁地去市場買菜,網民直呼離奇。後來又有網民「踢爆」,說這位在網上直呼離奇的網民楊先生,是山西省委宣傳部網絡宣傳處處長楊建樂。

親民總好過官派頭

早在二十多年前,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曾揹着孩子一個人去菜市場買菜。我曾寫過文章評論過,說人家身為國家總理,如果在咱們的國家,出門還不是前呼後擁。至於身為總理一個人揹着孩子上街買菜,歷史上還未見過。但是人家加拿大群眾,卻並沒有大驚小怪。

今天這位平民總理,揹着的孩子也已成材,居然又繼承父業,擔任總理。但我相信,他並不是秉承父蔭,才能登上高位。而是自己有真本事,經加拿大人民認可,才能擔任總理的。 Continue reading

有情緒病的青年學生進一言

吳康民主席

近日,像我這樣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老人來說,對半年來接二連三有青年學生輕生的事件,未免既浩嘆又陷入沉思。大好青年,為什麼為點小事情想不開,便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我們年輕時,雖然不敢說已飽讀詩書,但也接受古訓: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母親十月懷胎,父母、親人撫育成人,居然可以因某些小事不如意,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便此輕生。難道這條生命只屬個人,可以任自己之意毫不愛惜,這未免太不負責任了。

近半年來,已有逾20 宗的青年學生輕生事件,原因不一。有因學業壓力,有因生活不如意,更有些是只為一些外人看來不過是小事而心情不佳而尋死。原因多式多樣,而年齡竟有小至11 歲的少年。說少年不識憂愁味,錯了。今天的早熟少年,耳濡目染,多愁善感,而且大多因無人訴說開解,一念之差,終成千古恨!

學醫者不能自醫

顯然,青少年學生輕生問題,既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綜合治理。不能光靠一個防止自殺協會之類的團體便能解決。 Continue reading

孤獨感

吳康民主席

風燭殘年,這句成語說是老年人的景況。「殘年」,就是來日無多,壽命有限,故曰「殘年」。「風燭」,把人的生命比作風中之燭,表示燭光可能隨時被風吹滅。「風燭殘年」,形容老年人的情景,唯妙唯肖。風燭殘年,更多是「形單影隻」單獨的一個人,只能是照影成兩人。

自從老伴去世,我就是如此。孩子們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活動。最愛的小孫子,也隨他父母,風流快活去了。只因為他的母親,要申請來港探親居留證件,才需要我這個老父,千里迢迢,花十幾個鐘頭時間,回東莞去為她辦來港通行證。

「稚兒不知爺爺累,辦證只為子孫忙,老邁仍為此奔波,兒媳巧平知恩否?」

臨時寫下這首打油詩,當然毫無平仄可言。 Continue reading

念蘇詞 悼亡妻

吳康民主席

我多次說過,很愛聽毛阿敏的歌,也覺得她很漂亮。自從在北京一次小規模的聚會聽到她的歌聲,便迷上了,可惜到影碟店要買她的影碟,總不可得。我原有的一隻「不倫不類」的影碟,即歌是她唱,畫面卻是別人。近日重看韓紅的一隻影碟,居然見到毛阿敏是座上客。當韓紅唱了毛阿敏的拿手歌曲《思念》時,毛阿敏在座上笑得人仰馬翻。

奇怪的是毛阿敏的旁邊還有一位「毛阿敏」,差不多是一模一樣。我反覆看了兩次,仍是難辨難分,所以我相信她們也許就是孿生姊妹。

毛阿敏總是紅不起來,不知何故。歌星要紅,也許要有力人士力捧。香港歌壇就是如此,內地亦然。據說她曾要來港發展,可惜不懂廣東話,唱不了粵語歌曲,未能如願。

再聽她的《思念》:「我們已經分別得太久太久!」、「難道你又要匆匆離去,又把聚會當成一次分手!」聽到這裡,又想起逝世不久的老伴,不禁熱淚滿襟,但願老伴能「化作一隻蝴蝶,飛進我的窗口……。」 Continue reading

彭定康不須放屁 小蟲瘟神逐逝波

吳康民主席

末代港督,過氣英國政客彭定康,曾被港澳辦主任魯平譏為「千古罪人」,居然不甘寂寞,隔海說三道四,指摘香港傳統上由最高領導人兼任各大學校監的制度。彭定康似乎義正詞嚴,跟隨香港一班激進青年,叫喊此制度應該廢除。

隔海罵娘 干預港政

彭定康為甚麼不在當港英的總督時,利用他手中的權力,廢除這個形式上的制度?彭定康不僅是千古罪人,而且是無恥之徒。他曾當了六家香港大學的校監,甘之如飴,今天卻隔海罵娘,干預香港內政。他的這番言論,不外想討好香港的激進學生,並且把校監制度胡亂提升到影響「大學的自主和言論自由」的高度。

彭定康真正是無恥之徒,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竟無恥到說他在港督的位子上,主張大學應自行選擇校監,但大學方面不容許他辭任。 Continue reading

細聲講話顯文明 旅行國外需新風

吳康民主席

出國旅行的人數和消費,是一個國家人民生活豐足與否的重要標誌。古話只說, 「衣食足,知榮辱」,早年的國人,能得溫飽便很不錯了,大多數不知出國遊覽是什麼東西。「衣食住行」,這個「行」字,就是走路,並不是旅行。而且早年的「行」,並沒有多少可以代步的東西。我在上世紀30年代,因為縣裏的中學只有初中,要搬到鄰縣的汕頭一中去上高中,需徒步走百多里路「升學」。那時候年少力壯,凌晨出發,夜晚才到埗。還要背着一大袋行李。抗戰後期,日寇入侵湖南衡陽,直下粵北,我在粵北坪石中山大學就讀,又要徒步東遷,直至梅縣。

戰後初期,大中學生,有一輛自行車(單車)就很了不起。直到上世紀60年代,內地親人要求香港親戚「支援」的,有「三轉一響」的要求。三轉是手表、衣車和自行車,一響就是收音機。過了近半個世紀,現在青年人已不知道當年「三轉一響」是什麼,他們談論的是小汽車的牌子和性能,因為中國的小汽車已十分普及,國人擁有一輛小汽車毫不稀奇。國產汽車,每年便有逾1億輛之多。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