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尋疵

吳康民主席

常常見到報紙的大字標題,頗有誤導讀者之處。最近的一例,某報在報頭側用大字標出:「亞視今停播,清盤人判死」,多麼恐怖的頭條新聞!

如果亞視的停播,要引致清盤人「判處死刑」,這是多麼恐怖的執法,事實上人人知道,亞視清盤,完全不涉及刑事。但翻開內文,仍然有「德勤判死」的標題。

德勤是亞視臨時清盤人,是一家會計師行,由高院委任處理亞視的「後事」。德勤進駐亞視核數,發現亞視戶口只餘二十萬現金,仍欠員工兩個月薪水。經過交涉無效,德勤宣佈當日遣散四百多人和熄掣停播。

就是這樣的一個結果。 Continue reading

奧巴馬破冰之旅 憶古巴愉快之行

吳康民主席

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古巴的破冰之旅,成為當前國際關係的重要新聞。過去,美國在軍事上恐嚇古巴,經濟上封鎖古巴,政治上孤立古巴,這種以大欺小的政策正式宣告失敗。古巴人的獨立精神、堅定不屈的精神,終於戰勝美國的霸權主義,受到世界人民的欽佩和尊敬。古巴雖然國小,卻不吃霸權主義的那一套,不禁令許多人要高呼古巴萬歲!

古巴出了個哲古華拉,原本是個醫生,他在周遊拉丁美洲各國,眼見「美國後院」的貧窮落後;後來,他參加了菲德爾?卡斯特羅的革命隊伍,參加古巴革命解放戰爭;勝利後,他曾擔任該國工業部部長,兼任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統一黨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兼書記處書記,並曾於一九六五年一月訪問過中國。 Continue reading

枯樹

2B 李清妍

我的老家的院子裏有兩棵枯樹,一棵柿子樹,一棵梨子樹。它們枯了好幾年了,很快就要被砍了。

那兩棵枯樹在很多年前會結很多果子,後來一年比一年少,最後甚至不結果了,漸漸的便枯去。那兩棵樹是我爺爺生前種下的,後來爺爺生了場大病,不久便去世。那兩棵樹也隨之漸漸枯去。以前每年柿樹結果,爺爺奶奶便會架起梯子,去摘滿滿一籃子的柿子送到我家,但每次我和爸爸媽媽都不會吃很多,因為我們都不喜歡吃柿子,所以每次都眼睜睜地看著一籃柿子腐爛,然後再把柿子丟掉。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不應該,白白浪費了爺爺奶奶的心意。

記得有一次,我那時大約四歲,爺爺的身體還很好。當時剛入秋,爺爺看到有柿子成熟了,便立即架起梯子去摘柿子給我吃。因為我不愛吃柿子,便吃一口,吐一口,這件事被爺爺看見了,他所說的話我已經記不清,但我還記得爺爺那失落的表情。不知為何,那段記憶我印象特別深刻。 Continue reading

成長和蛻變

2A 李盈

我已不想再埋頭苦讀,在上中學後,我已忘記了太陽普曬的暖意,忘記了微風拂面的清涼,忘記了外面世界的五彩斑斕,鬧鐘幾乎只剩下白的紙,黑的字。

推開巨大的玻璃門,我嗅到了自然的氣息,伴隨著縷縷清風撲面而來,使長久活在書本裏的我感到了沉寂已久的心靈在歡呼。

大門外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曾愛空調如命的我毫不猶豫地走了,頭也不回地走了。我在社區外慢慢走,走過了寧靜的海灣、熱鬧的公園和喧鬧的市場。

「轟隆隆。」雲層深處有雷聲傳來,一道細如絲的藍色閃電劃破天際,忽然意識到自己沒有帶傘,就在附近的一家便利店外站著了。 Continue reading

鳳凰衛視

吳康民主席

許多電台和電視台都是公營的,特別在中國內地,更沒有一家私營傳播業生存的餘地。唯獨鳳凰衛視開播三年,入選中國最知名的二十個企業品牌。開播四年,已可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上市。開播十年,財政收入超過十二億港幣。在全球擁有近千名員工,電視觀眾超過兩億。在民營華語廣播中,可說執了牛耳。

更重要的,是鳳凰衛視出了兩位國際聞名的女記者:一位是走遍世界戰地的閭丘露薇,另一位是得到朱鎔基前總理青睞的吳小莉。

這兩位是跑新聞的,作為主持人的,除了吳小莉外,更有坐而論政的謝亞芳、曾瀞漪等。還有男的有呂寧思、胡一虎、簡福疆等,粒粒都是明星。鳳凰衛視以政治評論和焦點地方現場採訪見長,對國際新聞的報道更是它的一大特色。鳳凰新聞以能進入內地涉外賓館為它的報道界線,非官方的新聞報道在內地播出不易,只能用擦邊球的方式處理。 Continue reading

祭老伴

吳康民主席

清明節快來到,趁全家老幼周末有空,提早到寶福山骨灰墳場祭拜老伴。

原來這個骨灰墳場,山路蜿蜒,高不可攀。好在有兒女扶持,輪椅代步,方才能攀上。否則不知道祭拜先人,原來要如此吃力。老伴的骨灰盒高高在上,未知會否感到寂寞。

況且這些骨灰靈堂,有數十個之多,不知就裡,便不知如何去找。

女兒十分有心,備有燒豬、油雞、大量祭品前往。老伴生平慳儉,每有好吃的食物,都留給兒孫享用。現在如此多祭品,她怎能一一吃盡,況且泉下並無冰箱,保留不易。

老伴辭世不及半年,望其骨灰壁的遺容,仍栩栩如生,笑容可掬,知子孫前來致祭,諒必含笑九泉。我則睹其遺容,念現在形單影隻,不禁又悲從中來,淚灑墓堂。大女兒連忙取出紙巾,為老父拭淚。 Continue reading

族群觀念與愛國情懷

吳康民主席

在參加一次潮州人社團聚會的時候,談到潮州人和福建人都是愛國愛鄉的族群。在香港則是堅定的支持建制的力量,大家的意見都是一致的。

但當一群潮州人聚會的時候,大都用廣東話溝通,而一群福建人在一起的時候,講的卻是閩南話。為甚麼?這並沒有甚麼不妥,只是有的鄉親想探究個因由。

我的解釋是,潮州人大多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已經移民香港,早已融入香港社會。而香港社會的通用語言是粵語。而福建人呢,卻較多是來港定居稍遲,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方才大量移居香港,老一輩的習慣在家裏或友儕之間講家鄉方言。而潮州人因較早移居香港,散布在香港各區,雖然九龍城區有早年移民香港的潮州族群,其他的多數已融入各地區社會。有不少下一代幾乎都不會講潮州話,比如我的一家就是如此。融入香港粵語社會的時間長短,決定他們日常應用的溝通語言。即如美加的華人社區,老一輩都用華語溝通,年輕人卻大多用英語。 Continue reading

爸,媽,謝謝您讓我盡孝

5C 黄哲汗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出了無數孝子內心的酸楚。徒有盡孝之心,而在無可盡孝之人。謝謝您,爸爸,讓我能在年幼之時便明白盡孝的可貴,不至於抱憾終生。

我的爸爸是一間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平日業務上的繁忙使他不能長時間地陪伴我成長,但他卻從不放鬆對我思想方面的教導。在我的印象中,小小的我坐在爸爸的腿上,聽他給我講種種中國的傳統美德,而「孝」卻是我們所談論得最多的話題。

我仍記得爸爸第一次想我提起「孝」時的場景:「男人有『五心』,分別是『孝心』、『責任心』、『自尊心』、『事業心』以及『愛心』。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孝心』了。」望著我迷茫的眼神,父親笑著搖搖頭,道:「慢慢你就會明白了。」 Continue reading

枯樹

2B 王詩詩

春意盎然的家鄉,湖水微波粼粼,草兒探出頭,花兒初長成,門前的柳樹也彎了腰。一顆顆柳樹像妖嬈的女兒家,遠遠看去,是一片綠色的世界,美的如畫,讓人不忍破壞。我看著楊樹,不禁想到了兒時的那顆枯樹。

小時候,有那麼一陣子,風靡種樹。於是,相約幾位朋友,帶上鏟子、種子、水壺,一路風風火火,來到山上開始種樹。起先用鏟子,挖開土壤,再小心翼翼地把種子播下去,把土埋在上面,而後拿起水壺,澆上水,大功告成。看著重新又變成平坦的土地,裡面卻蘊藏了一顆希望的種子,我心中不禁隱隱期待,來年的春天,是不是就能看到一棵茁長成長的小樹了?

我很關心它,幾乎隔兩天就去看它一次,為它澆水,給它鬆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果然,時光匆匆,白駒過隙,第二年,如我心中的期盼一樣,它已經長大。即使如此,我還是隔三差五就來一次,我想呵護它長大,直到成為一棵真正的參天大樹。 Continue reading

雜說語文

吳康民主席

偶見報上有某中文系講師講及學生寫文言文的問題,說中國自先秦以來,一直沿用文言書面語,但現在的大中學生,要他們寫篇幾句文言文都不容易。

的確是這樣。現在別說寫文言文,寫一篇通順而有文采的白話文也不多見。但是,一般的應用文體,多是用文言文體,不可用白話文。試想一份請帖,請親朋參加發帖者的母親壽宴,當然應該寫成「家慈×秩榮壽之慶」,難道可以寫成「我的母親××歲的生日慶典」嗎?

淺白文言文用字精簡,在今天盛行白話文的時候仍然有用。所以,學生學習語文課中,應該教他們學點應用文體的文言文。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