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文生義

曾鈺成

去年國務院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在談港澳的一段不提「『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引起了「中央改變對港政策」的忖測。今年的報告,十二個字重現,像去年那樣的忖測沒有了;但又因為少提了「推進民主」,於是又有議論說,中央政府不再讓香港發展民主了。 Continue reading

投資未來

曾鈺成

財政司長在去年的預算案演辭裡說:「行政長官提出新一屆政府的理財新哲學,認為在確保公共財政穩健的前提下,應該採取前瞻性與策略性的理財方針,善用盈餘,為香港投資、為市民紓困,我非常認同。」今年的預算案演辭,把「採取前瞻性與策略性的理財方針」、「善用盈餘」、「為香港投資、為市民紓困」幾句話再唸了一遍,並再次強調這是「本屆政府的理財新哲學」。 Continue reading

依靠法治

曾鈺成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法治是基礎,是保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有多處提到法治的重要性。第一章第一節《發展基礎》列舉了大灣區的發展優勢,特別指出香港「擁有高度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第二章第二節《基本原則》強調要「尊崇法治,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第九章第一節《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提出的措施包括加強粵港澳司法交流與協作,「著力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第十章《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台》,提出 Continue reading

派糖為上

曾鈺成

對於昨天發表的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最多人的即時反應是「派糖縮水了」,即是說今年的退稅、免差餉、多發綜援等「利民紓困」措施,不及去年慷慨。這不應令人感到意外:消息早已流傳,今年的財政盈餘比去年大幅減少,政府可用來派糖的資源,自然是收縮了。 Continue reading

把握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申明,建設大灣區的目的,包括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進香港、澳門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綱要》提出,大灣區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而在這四大城市中,綱要提及香港的條文最多;其中對香港定位的描述,包括了多個中心和樞紐的地位 Continue reading

毋須落實

曾鈺成

對於有人說,中央政府發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香港是「被規劃」,行政長官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有不同的回應。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反駁「被規劃」說時強調,特區政府積極全面參與了《綱要》的制定,而《綱要》亦很全面地接納了特區政府的意見。在《綱要》宣講會上,林鄭更進一步說明,自2017年7月1日國家發改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在習近平主席見證下簽署了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後,「特區政府一直與中央相關部委和粵澳政府保持緊密聯繫,共同制定及推出發展大灣區的政策措施。《規劃綱要》可說是三地政府緊密合作和與中央部委良性互動的最佳體現。」她又表示 Continue reading

支持香港

曾鈺成

剛發表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有多處提出「支持香港」。除了在前言裡說了「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外,還在不同的章節裡列出在多個方面對香港的支持。

支持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支持,是中央政府表示贊同香港選定的發展方向;例如支持香港成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支持香港發展高端航運服務業、支持香港機場第三跑道建設、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支持香港成為電影電視博覽樞紐、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城市旅遊樞紐等等。在這些方面,香港要取得成功,主要依靠 Continue reading

福山反特

曾鈺成

今年元旦,福山接受傳媒訪問,說明他在《身份》一書裡提出的「身份政治」理論,怎樣用來解釋當前多個西方國家裡出現的政治矛盾。他說,在英國,投票支持「脫歐」的民眾,認為歐盟令大量移民湧入英國;他們要起來制止,但他們的意見卻不受精英們重視。在法國,參加黃背心運動的人,都不是有國際視野、受惠於全球化的巴黎居民,他們是被精英們遺忘了的一群。在德國,很多老百姓都反對默克爾收容大批敍利亞難民,覺得這會給德國文化和國民身份帶來他們不願見到的改變,而精英們對他們的聲音充耳不聞。這些國家都出現了同一個問題 Continue reading

堵塞漏洞

曾鈺成

政府建議修訂《逃犯條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剔除其中訂明不適用於香港以外中國其他部分的限制,以及省去移交逃犯由立法會審議的程序。觸發政府提出修訂建議的,是去年發生在台灣的一宗凶殺案:一名香港人涉嫌在台灣謀殺另一名香港人後,返回香港。按現有的法律,特區政府不能處理台灣方面提出的法律協助以及移送嫌疑人的請求;在台灣犯了案的人留在香港,可以避過法律制裁。 Continue reading

徒托空言

曾鈺成

特朗普上星期發表他的第二篇國情咨文演說後,民意調查顯示,美國有四分之三的民眾對特朗普的演說看法正面,其中非常正面的佔了59%。或許會有人對這結果感到意外;特朗普的言論,通常都是惹人反感多於得人稱讚。不過,人們可能沒有留意,他去年發表的第一篇國情咨文,民調結果也是反應正面的佔了70%;再上一年,特朗普就任總統後首次到國會發言,反應非常正面的亦多達57%。這些數字說明,儘管特朗普在其他場合可能口不擇言,他每次到國會作正式演說,都很會選擇只說美國人愛聽的東西。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