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學校

曾鈺成

新冠肺炎疫情阻礙了粵港澳三地間的交往,拖慢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步伐。疫情在三地基本受控之後,大灣區的建設便應加速推進。習近平主席上月中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其中包括「要繼續鼓勵引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充分發揮投資興業、雙向開放的重要作用,在經濟特區發展中作出新貢獻」,以及「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在深圳和廣東省內其他城市,需要有一批符合內地教育要求、提供香港和國際課程的優秀學校。這不但是為了吸引更多香港青少年到內地學習,而且也是為了滿足到內地發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的需要,解決他們子女的教育問題。

同時,在大灣區的內地城市設立面向香港和國際的學校,也是解決在內地的港人子女求學問題的根本辦法。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目前有二萬多名入學年齡的港人子女居住在廣東省內。去年底中央公布的「惠港16條」,包括保障在粵工作港澳居民子女與內地居民子女享有同等教育安排,即可以入讀內地學校;但是,很多港人家庭都會希望子女日後有機會在香港升學和發展,選擇把子女送到提供香港課程的學校。於是便有很多家住內地的「跨境學童」,每天從內地來香港上課,放學後返回內地。

跨境上課對學童造成不合理的額外負擔,不在話下。疫情爆發,更凸顯了跨境上課的根本矛盾。兩地之間不能通行,跨境上課便要完全停止。學校復了課,跨境學童卻不能回校上課,正常學習無法恢復。雖然疫情受控後可望恢復通關,但經過這段時間的折騰,在內地的港人家庭對子女跨境上課相信會有更大顧慮,對在當地開辦香港課程學校的要求更加殷切。

在省內開辦港人子弟學校,符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長逺利益,也是解決當前實際問題的需要。特區政府應加大力度與廣東省政府溝通,積極探討粵港合作辦學模式,支持合適的香港辦學機構到省內辦學,並在課程認證、師資聘任、公開考試安排等方面提供協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