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四個教育問題的思考(下)

招祥麒校長

承接上星期發表的文章,繼續回應餘下兩個重要的教育問題。

如何幫助青年人樹立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並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這問題非常重要,筆者有三個建議。其一,禮儀的重塑與恢復。中國向稱禮義之邦,自周代以來,已有一套完整的禮儀、禮制,以及背後的禮學意義與精神。如能引古適今,在教育上適當啟導,將起很大的作用。近年一些有心人努力於此,清華大學成立了禮學研究中心,在饒宗頤教授作顧問、嘉禮堂張頌仁、頌義昆仲的支持下舉辦了三次禮學國際研討會,又進行儀禮的視像復原工作,得到牛津大學、台灣大學、國內和香港一大批學者響應,最近並到英國向查理斯皇儲介紹。中小學甚至大學生,苟能對中國禮學、禮儀學而時習之,對樹立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必有極大裨益。

其二,格言教學與詩歌教學。格言是最簡練的智慧結晶;詩歌是最簡練的情感產物。不論東方抑或西方的格言和詩歌,兒童由小開始學習,口誦心維,從先聖賢中汲取營養,思想內涵的陶冶必大有好處。

其三,金錢態度和時間管理。香港人對金錢的態度有異化的危機,一切成就均以「錢」為衡量準則,這對年青人的影響很大。時間的正確管理,與健康生活有直接關係,年青人管理時間的意識薄弱,容易虛耗光陰,影響睡眠、影響學業。因此,未來的教育改革,應予針對。

如何在教育發揮作用,以縮窄社會差距?

社會上地位、貧富出現差距,自古已然。我們固然希望解決貧富懸殊、下層難往上流的癥結,但不期於短時間實現。教育提供向上流的機會,而非每一個人的上流階梯。往上流動,大多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綜觀由孔子開創平民教育以來,漢魏晉南北朝的辟舉,隋以迄清的科舉,以至於現代學校教育之人才上流,都是如此。中國如是,外國的情況也如是。當前社會的聲音可以理解,要設法疏理,但期望一蹴而就,必不可得。從教育上著手,以縮窄社會差距,亦須多管齊下:加大教育投資,鼓勵上進;宣傳成功不在財富,推動行行出狀元思維;締造上達者回饋社會文化,幫助貧窮;重視經濟商貿以外的人才培養,擴展上流機遇。凡此,或可消弭怨懟情緒,解決問題。

再者,筆者希望未來的教育制度,須堅持提供公平、公正而非一刀切的教育選擇。香港作為國際的大都會,在教育上應朝向多元發展,讓各類型的教育體系保留各自特色,讓不同背景、不同要求的家長、學生選擇。直資學校近年的發展備受壓力,正是源於一股歪曲的、不全面的想法造成。香港的教育發展,由宏觀到微觀,凡是「一刀切」缺乏彈性的舉措,都不是好東西。

最後,筆者期望政府堅守平等而非平頭的教育取向。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的爭論向來存在,筆者的意見是:能成精英者當以精英栽培之,一般學生當以普及教育之,這樣才是因材施教的真義。精英與一般的分別,不在起步,而在中途及終點。平等始於起步,通過不同時段的評估後,自然出現差異。硬以「平等」的概念而扼殺精英的超越,絕非「真平等」。必須指出,所謂「精英」是廣義的,學科成績的優秀者固然是精英,但演講能力極強的(學業成績平平),將來可以成為出色的推銷員,愛好組織活動的,將來可以成為創業鉅子。社會的分工愈小,人才的要求多樣也愈烈,就讓我們今後的教育再非「淘汰擇優」,而是「長善救失」。

(本文已於《星島日報》2015年3月16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