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專家鍾南山院士日前指出,香港出現了本土疫情,「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跡象」;「現在當務之急是要做一個香港的全民檢測」。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回應說,香港推行全民檢測,要付出很大代價;我們沒有內地的體制優勢,「如果強行以內地方式套用在香港,可能帶來反效果」。她先前亦曾經表示,強制全民檢測需要封城四至五個星期配合,香港市民和企業很難忍受;即使市民願意留在家中,政府也沒法支持他們的日常生活。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年初爆發以來,香港從未出垷像歐美國家的嚴重失控情況。正如林鄭月娥指出,外國確診數字持續攀升,但香港的確診數字有起有伏,防疫措施有張有弛,讓市民可以有喘息的空間。但是否因為這樣,香港只需要維持過去十個多月的防疫抗疫措施,便已經足夠呢?
觀察香港過去十個多月的疫情圖表,情況不能不令人擔心:以往的3次爆發,一波比一波嚴重,第一波加第二波的累積確診個案只有千餘宗,第三波後期已急升至五千多宗;至於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第三波爆發前維持在單位數字,第三波後期已突破一百。現在剛開始的第四波,升勢看來又比第三波開始時要凌厲,這新一波將達到的嚴重程度無法估計。此外,在第三波和第四波之間,疫情相對受控的一段日子,確診個案亦明顯多於第二波和第三波之間。即是說,市民「喘息」的空間不是愈來愈多,而是愈來愈少。這些數字說明,單純維持過去的做法,未必可以把疫情控制在過去的爆發程度。
即使可以維持跟過去一樣的「喘息」空間,周期性的爆發長此下去,市民和企業又忍受得了嗎?在限聚令下要關閉的行業,還可以抵受多少次限聚令而不永久關閉?政府還可以拿出多少儲備用作抗疫基金?還可以推出少次保就業計劃?一天疫情不能「清零」,市民的工作、學習和活動便不可能恢復正常,經濟也不可能穏定復甦,更不要說恢復粵港人員往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了。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裡說,要「力爭在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和配合下達至『清零』」。內地城市是靠強制全民檢測成功達至「清零」的;香港又憑什麼「清零」呢?施政報告提不出令人有信心的措施。林鄭說,做強制全民檢測,香港要付出很大代價。問題是,不做強制全民檢測,香港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