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材

曾鈺成

教育局為高中通識教育科(下稱「通識科」)教科書提供「一次過的專業諮詢服務」,由一個專業團隊審視書中內容,結果暴露出通識科教學存在的根本問題。

根據專業團隊的意見,教科書要作出若干修改。教育局指出,有關修改的目的,是「務求資料正確、建基於事實及與時並進」,「避免誇張失實或誤導的可能性」。這等於說,這些教科書先前並未符合資料正確和建基於事實等要求,且有可能誇張失實或誤導。

對於中小學的每個科目,教育局為學校提供一個「適用書目表」,學校一般都從表中選擇教科書,因為當中列出的課本,內容都經當局審閱接受,學校自然信賴當局對課本質素的把關。但是,「適用書目表」並不包括通識科。教育局承認,坊間所見的通識科「教科書」,過去從未經過教育局審核,「完全由作者自行解讀課程而撰寫」。這是由於教育局一直認為,通識科不需要甚至不應該有教科書。教育局每提及通識科的「教科書」時,都要使用引號,以表示那不是當局承認的正式教科書。

可是,很多學校實際上都採用了出版社提供的通識科教科書。最近發表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受訪的通識科教師有87%使用教科書作為主要教材。教育局昧於現實,沒有承擔為這些教科書的質素把關的責任,讓書中的錯誤長期存在。

當局發出的通識科《課程及評估指引》說,通識科研習的議題,仍處於不斷發展和轉變的過程中,因此學與教資源不應只源自教科書。這些議題各具爭議性,「學生須自行探索不同的資料,研習時才不致被少數視角所局限。」這是當局認為通識科教學不應依靠教科書的原因。但是,叫中學生在研習具爭議的議題時「自行探索不同的資料」,這要求實際嗎?合理嗎?學生得到的資料大部分來自教師;上述調查顯示,教師使用的教科書以外的教材,主要來自報刊和社交媒體,而眾所周知,這些資料來源充斥著虛假消息和偏頗意見,中學生拿來作為研習爭議問題的依據,會有甚麼後果?

通識科強調要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獨立思考、明辨性思考的能力。但這些思考能力,必須建立在正確認知的基礎上。如果連基本事實都搞錯了,「多角度」、「獨立」、「明辨」還有甚麼意義?這是令人擔心通識科走上了歪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