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戰工作 今非昔比

2013年8月24日明報

​中國共產黨認為「統一戰線」是革命的三大法寶之一。所謂「統一戰線」,就是爭取最大多數的人站在自己的一邊,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就是分化敵方的陣營,使他們「起義來歸」。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運用的這一個法寶十分成功,是奪取政權成立新中國的重要條件。
​在中共鬧革命的時期,領袖毛澤東對「統一戰線」有非常精闢的論述。
​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認為國民黨是一個由複雜成份組成的黨,應該用極大力量去團結國民黨中的中間派和進步派。
​他說,即使是反共頑固派,對其尚能抗日方面採取聯合的政策。就是漢奸親日派,也有兩面分子,對其親日方面,採取打擊和孤立的政策,對其動搖的方面,是加以拉攏和爭取的政策。
​毛澤東說,我們策略原則,是用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孤立少數。
​不因人廢言,毛澤東雖然在建國以後犯了一連串錯誤,但他在解放前的策略理論,有許多還是今天仍然適用的金科玉律。

對民主派和民進黨的統戰

​到了今天,中共的統一戰線工作是否仍然做得很到家呢?應該說,在許多方面還是做得不錯的,但也存在不少缺點。就以在香港、台灣這些地區來說,是否能爭取多數並分化頑固派呢?
​比如說,在香港,泛民主派在選舉中都佔有近一半的支持力量;在台灣,民進黨也有約一半的擁躉,他們是不可忽視的力量。能不能一如抗日戰爭時期那樣,說就是對漢奸親日派,也能看到他們動搖的兩面性,並加以拉攏和爭取呢。
​當然,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今天的香港泛民主派和台灣的民進黨,與抗日時期的漢奸親日派,不能相提並論。香港許多泛民主派還是愛國的,贊成香港回歸祖國的。只是因「六四風波」而撕裂了和北京的關係。台灣的民進黨,也不能說都是「獨派」,其中有不少人還是主張兩岸和平共處的,有來有往的。
​因此,講統一戰線,不能不有策略地做香港泛民主派和台灣民進黨的工作。

忽略內地自由知識分子工作

​在內地來說,因為政權已在自己手上,似乎忽略了做一些自由知識分子的工作,做一些所謂「異見分子」的工作。對這些人,都是採取無情打擊和鎮壓的政策。現在的所謂統戰,只是做做一些十分聽話的「民主黨派」的工作,為他們安排一些榮譽職務,或者做做境外一些知名人士工作,並為港澳某些人安排政協委員之類的榮譽職務,如此而已。而對所謂「異見分子」,即使有一些出位言論和聚眾活動,實際上並非達到危害黨國進行造反的地步,但卻一律作為敵我矛盾,加以鎮壓。禁的禁,關的關,毫不留情。
解放後的歷次過左的政治運動,正是混淆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的界線,「左」的思維,延續了三十年。改革開放以後,稍為好了一點,但至今没有把自由知識分子和某些異見人士,列入統戰工作範圍,而是作為專政對象。統戰思維和統戰工作和解放前或解放初期差得很遠。
過去為了革命勝利,非團結大多數不可。現在大權在握,財大氣粗,統戰對象轉過來要來「高攀」統戰部官員了,出現了不少「反統戰」的現象。即為了現實的名和利,有的人便對統戰官員請客、吃飯、送禮,不一而足,實際上是反其道而行之。有的統戰官員因而墮落了,這不是一個很大的諷刺嗎?

國際統一戰線的策略運用

至於國際間的統一戰線,涉及外交政策,我們了解有限,不太好評論。但解放初期,我們一面倒向蘇聯,未能利用美蘇矛盾,做一些美國人民的工作,擺脫外交困境。到了抗美援朝,更把美國當頭號敵人。也許當年經濟建設上需要十分依靠蘇聯,但應該看到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作風未改,而美國也不是鐵板一塊,其中有可以利用之處,這便是國際上統一戰線策略的運用。後來的形勢發展,美國和歐洲首腦相繼訪華,恢復我聯合國會員地位,形勢變得對我們有利。近年參加和牽頭促進若干國際會議和協定,如亞太經貿組織(APEC)金磚五國(BRICS)等等,都是國際統一戰線運用成功之處。年來東亞風雲日急,美國重返亞太地區以及圍堵中國的趨勢明顯,日本、菲律賓等國充當「爛頭蟀」的行徑,更需要我們發揮國際統一戰線的智慧。爭取亞洲的多數,孤立少數,打擊極個別的反華頑固勢力。不亢不卑,同時硬軟兩手並用,對日本這種欺善怕惡的軍國主義勢力,必須迎頭痛擊,該硬的時候應硬,該談的時候可以談。這種國際統一戰線運用的藝術,很值得有關部門研究。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