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政策

2020年1月20日 香港仔《從心所欲》

政府日前公布十項「民生政策新措施」,受惠者為過百萬基層市民和弱勢社群,包括長者、勞工、非公屋和非綜援低收入住戶、失業或就業不足人士以及居住環境惡劣的家庭等。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這十項新措施是在她過去三份《施政報告》的基礎上,「加大力度、突破傳統思維,着力回應社會上照顧基層和弱勢社群的訴求」。

這十項措施有別於特區政府慣常實行的「派糖」:它們不是一次過的措施,而是長遠的政策。這令人覺得政府似乎改變了它一貫的理財哲學,不再抗拒為改善民生而增加經常性開支。如果確實有這改變,那是值得歡迎的。

十項措施雖說是「新」的,但當中有多項其實已有政黨或勞工團體提出多時,只是過去沒有獲得政府採納。例如把長者「二元乘車優惠」的年齡下限從65歲降至60歲,增加法定假期天數至與公眾假期看齊,對「劏房」實行租務管制等,社會上早有不少人提出,但政府一直拒絕考慮,現在忽然宣布成為要將推行的新措施,事前未經任何醞釀,令人感到十分意外。

新措施公布的時間也很特別,不是放在《施政報告》或財政預算案裡,而是在兩者之間提出。林鄭月娥說,這些措施是她去年《施政報告》的「下集」;但既然是政府願意推出的措施,為甚麼不按常規放到《施政報告》裡公布呢?於是有人質疑,政府在這個時候推出這些措施,動機是為了籠絡人心,挽回政府在修例風波中急挫的民望。這些質疑意義不大;即使政府推出措施真的只是為了爭取人心,也屬無可厚非。無論如何,這些措施可令很多基層市民受惠,社會上是普遍歡迎的。

也有人擔心,增加經常開支會令政府財政出現結構性赤字,違反「審慎理財」的原則。不過,政府過去多年都錄得可觀的盈餘,庫房已累積了龐大的儲備,而跟其他社會富裕程度相若的地區比較,香港政府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仍然是偏低的。特區政府不應繼續教條式地奉行「大市場、小政府」政策,應大刀闊斧地改善香港社會貧富懸殊問題。除了已公布的十項措施外,其他爭論已久的照顧弱勢社群的政策如實行全民退休保計劃,政府也應積極考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