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避難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星期二向傳媒談話,總結修訂《逃犯條例》工作失敗的原因,以及再次回應社會的各項訴求。在談話的最後一段,她說:「從五年前的『佔中』到今日《逃犯條例》的修訂,我們看到市民的不滿其實是反映社會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我可以在此很誠懇地說,我們不能夠亦不應該再視而不見這些深層次的問題,以為可以解決了一個危機,這些問題便會自動消失;反之,我們應該找出這些問題的癥結,對症下藥。」

這幾句話說出了問題的根本。這次修例爭議所以爆發成為大規模的政治風暴,林鄭一直承認的溝通解釋工作做得不足,只是表面原因。根本的原因是很多市民心中積聚了對政府的強烈不滿:如果社會上不是蘊藏着廣泛而強烈的反政府情緒,如果市民對政府基本上是信任和支持的,政府在修例工作上的失誤,斷不會掀起這麼大的一場政治風暴。而造成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政府不滿的,正是林鄭所說的在社會上存在的「深層次問題」。這些深層次問題是甚麼,其實林鄭早就知道,不過正如她自己承認,過去是「視而不見」而已。

深層次問題之一,是社會不公平、貧富懸殊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房屋問題:樓價不斷飈升,公屋輪候時間不斷延長,基層家庭居住條件不斷惡化,政府顯得束手無策。市民的居住負擔成為改善生活的最大障礙,看不到解決的前景,怎能不怨憤?

深層次問題之二,是普選無期。市民感受到社會不公平,很容易把問題歸咎於政府不是由選舉產生。2015年政改失敗之後,普選變得遙遙無期,令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對政制發展失去了希望。「重啟政改」的難度眾所周知;但社會上對普選的訴求不會因為政府避而不談便自動消失,只會化成另一股對政府的怨氣。

林鄭表示,她同意「透過民間力量去建立一個具建設性、認受性、開放平等的對話平台,讓不同意見的人士,包括年輕人,可以放下紛爭,共同探索,理性地去協商,逐步解決社會上深層次的矛盾」。要解決深層次問題,探索和協商是有需要;但更重的,是政府真正拿出「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決心和勇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