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不足

曾鈺成

流感爆發,公立醫院不勝負荷,護士、醫生相繼舉行集會,抗議人手不足。

香港醫護人員長期人手不足,有目共睹;醫學界有些人卻堅決否認,把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工時過長、壓力過大的問題歸咎於資源分配不公、行政安排失當,甚至是人口政策錯誤,特別針對持單程證從內地來港的人。這些論調,有留意「土地大辯論」的人聽起來一點不會陌生:同樣是「沒有供應短缺問題」,同樣是「錯在分配不公」、「錯在人口政策」,何其相似!

事實是怎樣呢?數字是最有力的說明。以醫生來說,根據香港醫學會提供的人口與醫生比例統計,日本每千人有 2.3 名醫生,美國的相應數字是 3.3,英國 3.7,澳洲 4.0,一些北歐國家超過 6;由三十多個發達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平均比例是每千人有3.4名醫生。香港的比例是每千人只有1.9名醫生,比 OECD 國家幾乎少了一半。

隨着人口老化和人們對生活質素要求提高,社會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只會愈來愈大,醫護人手短缺的問題也會愈來愈嚴重。要讓醫護人員不合理的工作壓力得到紓緩,增加人手是唯一的治本之道,任何其他措施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增加醫護人員的一個途徑,自然是擴充本地培訓名額。但院校的擴展難免受到各種限制;實踐說明,以本地培訓為醫護人員的唯一來源,並不足以應付社會的需要。另一個應該開拓的來源,是從外地引進。

香港不是沒有來自外地的醫生,只是人數少得微不足道。香港設有非本地醫生的執照試;理論上任何外地醫生只要通過這個考試,便可以在香港行醫。但實際上這個考試開設以來,儘管投考的都是有經驗的外地醫生,及格率卻只有幾個百分點,通過這考試成為香港醫生的人寥寥可數。這現象說明,這個考試並不是為香港吸納外地醫生的有效機制。

解決香港醫療人手短缺問題,應從改革外地醫生來港執業關卡入手;本地醫學界首先要承認現行的考試安排不合理。立法會議員郭家麒醫生說,那考試並不難,「有本事的沒理由考不到」。不如請郭醫生自己去考一次作示範,看一個本地執業多年的醫生可以考得甚麼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