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人

吳康民主席

早年在黃昏時分,走過「鵝頸」地區的天橋底下,總會見到不少婦女在那兒「打小人」。

所謂「打小人」,就是口中唸唸有詞,並把一個稻草組成的「小人」,用一塊木板敲打,說道︰「打你個死人頭,打到你日日變豬頭;打你個死人頭,打到你左手變右手……」這些打小人的婦女,大多相信通過「打小人」保會全家平安。也有些因為丈夫有外遇,用「打小人」來咒罵奪人丈夫的女人不得好死。不過近年很少走過這個鵝頸地區,相信這個習俗還存在着。

「打小人」已經被列入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這種習俗的地位已被提升,並被認為具有心理治療的功能。讓一般知識較低下的婦女有一個清理心中悶氣的去處。宣洩不滿情緒,有減壓和平衡心理作用。聽說現在鵝頸橋下的「打小人」已經「國際化」,不少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來客,都有預約來香港「打小人」。而最近廣州也有人組團在「驚蟄」時分前來。因而「打小人」變成一盤生意,每次收費五十大元,還必須預約。過去「打小人」大多是一些知識水平較低的婦女,因為丈夫包養二奶,於是要來一次「打小人」,把二奶、小三打掉。

按中國曆法,廿四節氣中的「驚蟄」,是冬眠的動物甦醒覓食。而可惡的「白虎」也在此時四出覓食,所以便要把「祭白虎」變成「打小人」,而且流傳至今。現在的「打小人」,大都是用紙紮或稻草紮的一個人形的「小人」,再用木屣或拖鞋來打。加上口中唸唸有詞,才形成一道著名的「風景」。據說城中名女人黃夏蕙也是鵝頸打小人的常客。她說今年是本命年犯太歲,更要前來大打特打。廣州也有人組團前來香港「打小人」。至於為什麼不在廣州覓地大打特打,也許是當地破除迷信,不方便留下這樣的習俗罷。「打你個小人手,打到你有錢唔識收……」不收錢,打你的小人幹乜呢?

(本文已於《文匯報》2017年3月22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