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的真義

招祥麒校長

早會時聽到台上老師宣布課外活動的消息,我校的辯論隊在扶輪社主辦的比賽勝了第一仗,還取得「最佳辯論員」的榮譽。

我校的辯論風氣不俗,校內每年舉辦班際比賽,表現優秀的同學獲邀加入校隊,參加校際如星島日報、基本法推廣聯席會議、東華三院、扶輪社的賽事。其中基推會的基本法盃,我還當了四屆的籌委會主席。

對推動辯論比賽,我確是投入的。背後的工作部署,以至任評判,當觀眾,我都喜歡。正反雙方的論與辯,你來我往,舌劍唇槍,巾幗鬚眉,各逞所長。看到小小年紀的中學生,背負著對辯題立場的認識和執著,網羅古今資料,決勝於唇吻之間,既沈重,亦瀟灑。可是,輸贏宣布之時,勝固欣然,敗者傷心落淚,投訴不公者,時而有之。

南宋淳熙二年(1175)的「鵝湖之會」,上演了一場理學與心學之間的學術辯論,在呂祖謙主持,百多名學者、官員的旁聽下,朱熹與陸九齡、九淵兄弟辯論三日,難分難解,誰也說服不了誰。

六年之後的春天,朱熹邀請陸九淵到其白鹿洞書院講學。陸九淵毫無芥蒂接受邀請,以《論語》「君子喻於義」發論。據說當日「聽者如堵」,陸氏說得痛快時,座中至有流涕者,朱熹也深為感動,時「天氣微冷,而汗出揮扇」。朱熹甚而請陸九淵「筆之於簡,而受藏之」,並為這篇〈白鹿洞書堂講義〉作了跋,刻之於石。我們今天還可在《朱子全書》和《象山集》等讀到陸九淵的講義和朱熹的跋,深深體會古人的風尚和胸襟。

辯論的優點,包括磨練口才,增加知識,培養自信,提高應變能力等,只要參與過辯論的,都應有所得著。然而,這些優點,決非辯論的真義,辯論的真義在於決嫌疑,明是非,更在恢弘胸襟,容納異見。不然,在堅持「正」、「反」立場的「比賽」過後,不能抽身而出,也不能轉化昇華到更高境界,在現實中仍生活於「既定立場」,絕不退讓。於是,凡是立場與己不同的,必然拼力反對,乃至於為反而反,結果是很可悲的。

通識教育科成為新高中的必修科目,用意是培養學生多角度的分析思考能力。教師提出一些社會議題讓學生討論時,往往讓學生分組代入某些不同立場的人,互相論辯,於是乎,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我想,這時教師的角色非常重要,或須在過程中穿插引導,或須在總結時予以啟發,不如是,學生只說而不聽,強勢者更滲入「語言暴力」,以圖壓倒對方。許慎《說文解字》釋「辯」為「治」,釋「論」為「義」(議),「辯論」,即謂通過商議而理出對錯。世間極少百份百對與錯的事,沒有容納不同意見的胸襟,「辯論」只有害而無益。

(本文已於《星島日報》2014年4月7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