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積極態度和成功策略

招祥麒校長

近日廣東惠州有七所中、小學八十多位骨幹老師來港學習交流。主事者邀請我以「中層管理、教師管理與教師專業精神」為題作主題報告。回想我始執教鞭到現在三十四年,學校的不同崗位都經歷過,要以前輩的身份向較年青的同行作導夫前路的解說豈敢,但畢竟有話可說。我先以教師的專業態度和成功策略作引題。

教師不是一份工,而應是久經立志的事業。要當一位好老師,一開始,便須有積極的態度與成功的策略。我以一個聽來的虛構故事和一個具體的事例說明。

向和尚賣梳

一間公司要請新員工,登報後很多人應徵。公司的總裁向應徵者說:「我與你們逐一談話,未必能選出最佳的員工,不如大家試推銷我公司的產品,誰賣得最多,我就請誰。」總裁隨即舉起公司的一種產品——梳,說:「以十日為期,要賣給和尚。」此話一出,眾人心想,還未面試,即要工作,是否有詐?於是,有人離場,羊群效應之下,所有應徵者幾乎走光了。剩下的三人願意接受挑戰。

十日後,三人回來匯報成績。一人說:「賣了一把梳。」總裁問他怎樣賣?他表示往寺院裡鑽,向和尚推銷,和尚指一指光禿的頭顱,不屑的走開。離開時,剛好遇上一小和尚,頭一樣是光的,可是有頭皮,不時用手抓。「我靈機一觸,向小和尚說:『大師,與其用手抓,不如用梳刮,舒服!』」於是賣出一把梳。

另一人說:「我賣了十把梳。」總裁問他怎樣賣?他說:「我選了一間位於半山的寺院,找到了主持,向他說:『善信從山腳到這裡拜佛,山風疾勁,吹亂了頭髮,這樣叩拜不禮貌,不如在神檯上放一把梳,讓善信整理好頭髮才拜佛。』主持覺得有理,數一數寺內有十處拜佛的地方,買了十把梳。」

總裁轉問最後一人,他說:「我賣了一千把。」總裁詫異地追問。他說:「我選了一間香火鼎盛的寺院,我向大和尚說:『善信來參拜許願,離開時還添香油,向寺院捐款,應該送紀念品才好。大和尚您書法了得,寫幾個字刻在紀念品上送給善信。』我隨即拿出梳子說:『不如寫「積善梳」三字。』大和尚同意,即席揮毫,紀念品很快便出來了。『拜佛有紀念品』,一傳十,十傳百,幾日來,我賣出一千把。」總裁驚喜。此人更說:「總裁先生,我除了賣了一千把梳,還有訂單。大和尚要求我提供不同種類的紀念品,以應所需。」

面對同樣的挑戰——向和尚賣梳,十日為限——有人放棄了,接受挑戰的,結果是一,是十,是一千加訂單。可見,策略不同,結果竟至天壤之別。當教師的挑戰何嘗不是,要成功教好學生——不是專教「好學生」——必先明白敢於接受挑戰和運用得宜策略的重要。

二信中學的故事

我在另一所學校任職時,與臺灣基隆市一所私立學校二信高級中學締結成姊妹校。二信在六十年代創立,1978年全校學生僅400人。到2001年學校人數已達4800多人,學生高考的成績居基隆市之首,其發展速度之快和受家長歡迎的程度,令人欣羨。我問黃艮衍校長成功的原因,他說只有三個字:「不甘心。」他解釋的幾句說話令我印象尤深:

「我向教師說:『你們甘心在一間收不到學生的學校教書嗎?』」

「我向學生說:『你們甘心做二流學生嗎?』」

「我挑動起他們『不甘心』的情緒,努力工作,努力讀書。就這樣,全校都起了『不安於現狀』的向上心態。學校就這樣發展起來。」

人所面對的困難大同小異,能否表現積極的態度和運用針對問題的策略,竟然決定了成功和失敗的結果。

至於主題中「教師專業精神」、「中層管理」和「教師管理」等問題,下文待續。

(本文已於《星島日報》2014年4月28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