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直資學校加費問題

招祥麒校長

直資學校的學費問題,近年備受關注。特別在每年各學校向教育局提交財政報告,並提出新年度是否調整學費的時候。記者朋友還沒有等待調整學費申請截止後向教育局查詢,已急不及待在各直資學校的網頁搜尋,歸納「最新形勢」予以報道,敬業精神令人敬佩。

要探討直資學校加費問題,必先了解直資計劃的由來。1988年6月教統會發表《第三號報告書》,建議政府取消向私立學校買位,推行嶄新的「直接資助學校計劃」。《報告書》第四章22段指出:「當局應對那些已達到相當高教育水準的私校推行一項新的直接資助計劃。直接資助計劃的構思,是指政府資助及鼓勵私校發展為一個強大的體制,同時讓學校有充分自由去訂定符合基本教育標準的課程、學費及入學資格。政府支持的程度,視乎學校的學生人數,亦即學校能否成功吸引到家長而定。直接資助計劃不會影響政府對免費及強迫教育的承擔,而政府亦不會強迫學童入讀直接資助計劃內的學校。」政府接納報告書的建議,1991年開始,首批直資學校出現。誠如《報告書》指出:「在一個健全的教育制度下,應該有一類真正有實力的私校與資助(政府)學校同時存在,情形就如英國一樣,當地的私校較其他類型的學校更有聲望。」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國際都會,政府能提供不同體制、不同類型的學校,讓家長和學生作出選擇,確是有需要的。

廿多年後的今天,直資學校的教學水平,沒有令社會和家長失望,在靈活、彈性的辦學方式回應家長的訴求下,取得了多方面的改革成果。政府容許直資學校向家長收學費,又照顧清貧學生入讀直資學校的機會,規定學校須將不少於學費收入百分之十作為學費減免/獎學金之用。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沒有得到學費減免和獎學金的學生,如選擇入讀收費的直資學校的話,每九位家長要付出自己子女的學費外,還需共同支持一位清貧子弟讀書。直資學校憑甚麼能令家長放棄免費的資助學位而繳費入讀?家長最關注的,自然是子女的學業和非學業方面,能否獲得更好的培育。所有直資學校都是不牟利的,一切的收入都用於學生培育與學校發展。

據筆者理解,近年直資學校增加學費,離不開兩個原因:

  • 總計的政府資源,在新高中學制下減少。直資學校所獲的政府資助是按學生的平均成本計算的。以一所24班的學校為例,在舊制下中一至中五20班,中六、中七4班;如以中一至中五每班上限45人,中六、七上限35人計算,則全校最多可容納1040人。新學制下中一至中六各4班,中一至中三12班上限41人,中四至中六上限45人,即全校最多可容納1032人。從政府的角度言,舊制與新制的上限人數差異不大,資助額相等。但實際的情況絕非如此。舊制下由於學位需求大,中五會考和中七高考後,有大批重讀生輪候,現在文憑試中六重讀生寡寡可數;舊制下預科學位「爭崩頭」,新制下,中四以上跳船者多,中五、中六每班人數大不如前。人數減低——官、津校沒有問題,只要不跌出開班線,政府資助無異——直資學校所得資助自然減少。在維持原有質素辦學的情況下,捨加費別無他途。
  • 擬推動更優質教育,需要更多人力及設施。直資學校追求的,是發展成特色的學校,提供優質教育。每校按個別的發展需要,如推動小班、小組教學而需額外人力,又如推動電子教學、成立管絃樂團等而為學生購置設備,都要增加資源,在取得家長的認同下,作出調整學費的申請。

近年教育局對處理直資學校加費的申請,可謂「繁複透頂」,批核過程嚴格。每年三、四月間學校遞交申請,教育局即按機制審核學校的財政狀況、加費理據和提出加費的程序(包括校董會通過,家長諮詢)等。據筆者了解,過去幾年,教育局有否決學校加費申請的,有減低學校的加費比率的,其間獲批准加費的學校,中間必然經過教育局書面、口頭要求解釋、澄清。從教育局的立場言,批准加費曝光以後,要經得起考驗,這是好的,但其瑣碎處,確令很多直資學校校長苦惱。筆者曾向教育局建議:學校的財政及其發展,教育局是掌握的,今年詳細檢查以後如沒問題,至少一兩年可以簡化,這對教育局的人力安排亦較好。現在則不然,所有學校每年的申請,都是巨細無遺的檢查審核,這便造成申請加費的結果,往往在新學年開學以後,學校才獲通知。

筆者觀察香港的教育發展,在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則下,改革是硬道理。改革隨著有快有慢的結果,引起的討論以至爭拗必然存在。歷史證明,最刻板官僚的,是一刀切的政策;最受用家歡迎的,是具彈性的政策。直資學校的出現,是香港教育發展史上的奇葩。收費、加費是大眾關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決定於選擇時的「值」和「不值」。

(作者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