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

招祥麒校長

香港自教改以來,特別在學校自評和外評的推動下,中小學校都在「管理與組織」、「學與教」、「校風及學生支援」、「學生表現」四方面努力,在你追我趕的情況下,校務的各個層面,已非有做和沒做的問題,而是如何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論語》有兩章書談到這個問題,很有啟發,值得介紹。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歟?」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八佾》)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貨殖營商,由貧而轉富,過程中堅守正道,自覺得意,也許想藉發問希望老師給予肯定和讚賞。他問孔子:一個人窮而有格,不向權貴諂媚奉承;又或富貴而不驕橫,怎麼樣?孔子回答說,這樣的人已不錯了,但不及貧而樂道,富而謙遜好禮。按宋儒朱熹的解釋,孔子是「許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孔子因材施教,對子貢的為人欣賞,但希望他能精益求益,故加勸勉。子貢接收的能力強,馬上聯想到《詩˙衛風˙淇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兩句,朱熹注云:「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做人、治物,同一道理,都應追求更美更善。

子夏同樣是孔子的學生,在另一場合,他詢問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幾句詩的意義。「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見於《詩˙衛風˙碩人》第二章,「素以為絢兮」,不在其內,漢儒馬融以為是此章的逸句,朱熹則認為是另一首今已逸的詩。三句詩的大意是:微笑的面頰多美好動人,美麗的眼睛黑白分明,潔白的底子上繪上色彩。孔子答以「繪事後素。」「繪事」,即繪畫之事,「素」,即粉底。漢儒鄭玄以為施采在先,施素在後;朱熹則以為是施素在先,施采在後,兩說孰優這裡不暇細說。但三句話都有共通的特點,就是追求更好、更美。子夏單從孔子就第三句詩的回應,已能舉一反三,且提出「禮後乎(禮是否居於美質之後)」之問。子夏的領悟可能連孔子也沒想過,所以盛讚子夏,說子夏的說話啟發了他。

子貢從人的德行而聯想到詩,子夏則從詩的領悟想到禮居於質之後。從學生言,由疑而問,思而辨,用今天的語言來說,真能掌握通識多角度思維的技巧了。至於孔子的答問,大叩大鳴,小叩小鳴,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傳道、授業、解惑」兼而有之,就更值得為師者效法。前人謂讀《論語》讀得一章便得一章,讀得一句便得一句,信焉。

《論語》開篇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古代「學」的涵義較現代廣,包括「學知識」和「學做人」,能將所學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一有機會,便努力實踐,這自然是快樂的事。孔門師生的答問,如果讓今天的學生和教師,從中獲得啟發,提升智慧,通而識之,並在生活中實踐,精益求精,就不單是個人之樂,抑且是大眾之樂、社會之樂了!

(本文已於《星島日報》2014年9月29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