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春《觀猴有感》想說明什麼?

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主管全國意識形態的李長春,7月30日在河南《大河報》用筆名「永春」發表了一篇《觀猴有感》的長文,其寓意引起關注。
​李長春曾長期在河南工作,這個「永春」的筆名也是他公開承認的。因為他的身份特殊,文章的觀點有何寓意,自然惹人議論。
​他的觀猴有感,顯然是從獮猴的群體生活中感悟到若干政治教條。如說人類的原始社會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強力分配,其「特權」意識非常明顯。又說生產力發展水平越低下,生存條件越艱苦,人們之間的生存鬥爭就越殘酷,生產水平決定着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至於原始社會是否存在着母系社會,有待商榷,因為猴王每四年換屆一次,參與競爭的也只有幾隻強悍的公猴,通過劇烈的厮殺,勝者為王。因而原始族群的首領,只有強悍男性,才能勝任。李長春還對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是人具有思維能力,表示懷疑。因為公猴每四年爭奪「王位」,參加競爭的公猴以翹起尾巴來報名參加競爭,能以四個寒暑為一個周期,「屬於政治行為」。「尾巴象徵權杖」表現出「公猴的思維能力和社會管理能力」。「翹起尾巴宣示權威,這也是一種高級行為」。說獮猴「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思維能力,只是我們人類所知不多而已」。

勝者為王、弱肉強食是自然規律

​李長春在觀猴中的一些看法,似乎有意顛覆馬克思主義觀點。馬克思認為社會發展是由原始共產主義社會開始,進化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他的觀猴有感,即是否認有一個原始共產主義社會。
​李長春在他的觀猴理論中力證強權政治、勝者為王,弱肉強食等是「自然規律」。
​他也強調「生存是第一需要」,開頭人們是為了爭奪食物而爭鬥,很難形成公平分配食物的機制。那麼,到了今天,李長春大概認為衣食足而仍然不知榮辱,為保持權力和利益,形成壟斷權力的利益集團,「很難形成公平分配」,是很自然的了。
​但他又說,只有在物質財富相對豐富的情況下,人們的思想覺悟才能有較大的提高,才有可能樹立公平意識。但是,當前中國的情況,物質財富應該是相對豐富了,但貧富懸殊的情況卻越來越嚴重,堅尼系數達到危險的邊緣。權貴集團的「公平意識」為什麼建立不起來?

特權思想是傳統

​李長春觀猴有感,說獮猴每四年便有一次猴王換屆,我們對動物没有研究,但不知道猴子是不是會準時在四年一任中「換屆」。
​說獮猴群中的「特權」意識非常明顯,是不是也說明了「特權」是歷史的自然傳統,由來已久,在有靈性的獮猴群中已經形成,因而很難打破?
​當今國際社會已經脫離了為食物而進行爭鬥和戰爭,有的是為石油或其他戰略物質的攫取而爭奪。更重要的是為了霸權,即「話語權」,也就是獮猴中的特權。
李長春觀猴悟政治,特別指出毛澤東所說的,競爭失敗了便要學猴子的「夾着尾巴做人」的道理。也就是俗語中的成者為王,敗者為冦的道理。他的思路,似乎認為動物的進化軌跡,形成今天現代社會的「政治倫理」,是其來有因。弱肉強食,勝者為王,特權意識、男權社會,都是人類進化和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
相信李長春的「觀猴有感」,就是要為上述的觀點辯護,並「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自身的認識」,但他的觀感也有自相矛盾之處,既說人們只有在物質財富相對豐富和情況下,才有可能樹立公平意識,但為什麼今天物質財富相當發達的國家,還有這麼多的不公平?中國今天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體,公平意識樹立起來了嗎?
聯想到最近壟斷性的國企,高層頻頻出事,關鍵正在於缺乏制衡和監督。李長春卻為這些「特權意識」辯護。是當前反貪腐打老虎進入一個新階段,李長春有危機意識而發為心聲嗎?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