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自行車

吳康民主席

在日本大阪以至其他日本大城市,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眾多的自行車(單車)穿梭前行。騎車的男女老少,都自得其樂。這些車子往往騎上行人路,人群也彼此相讓,並無口出怨言。

自行車本來是中國的「國車」。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當我剛讀中學時,自行車是奢侈品,是「身份的象徵」。只有地主富豪的子弟,才能騎自行車上學。我們這些城市貧民子弟,只有羨慕的份兒。就是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自行車也是內地的奢侈品。許多有港澳關係的內地人,希望海外親戚贈送的,便是自行車、收音機、手錶和衣車這「三轉一響」。

改革開放以後,內地經濟轉活,不少人先富起來。於是嫌自行車速度太慢,有錢的便改駕電單車,一時呼呼響的電單車(摩托車)到處跑,空氣污染嚴重。於是在九十年代,有些城市有「禁摩」之舉,即不發電單車牌照,好像廣州和東莞都有「禁摩」之舉。

進入新世紀,中國人更富起來了,中國的小汽車,在二十年間,竟在產銷方面,居世界第一。不僅在大城市小汽車堵塞路面,中小城市同樣堵車,至此,自行車幾近絕跡。

十多年前漫遊西歐,在荷蘭見到街頭的自行車特多,而且到處設有自行車停車場。一問之下,知道不是荷蘭人買不起小汽車,而是喜歡騎自行車,原因是既可作交通工具,又可起健身作用。

但中國人喜歡炫富,好像家中沒有小汽車,會讓人看不起。況且許多小型的汽車,價格都在十萬元以下,一般受薪白領,大都可以買得起,更無論那些土豪權貴了。

奇怪的是台灣本來也是小康地區,但仍然是摩托車如蜜蜂一樣,充滿街巷,更停上通道,令人寸步難行。

有醫生告訴我,由於運動量太少,希望我購置一架固定的健身單車在家中作為運動器具。車是買了,因生性懶惰,總提不起勁每天踩車半小時(醫生的囑咐)

(本文已於《文匯報》2016年1月20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