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6日 香港仔《從心所欲》
新冠疫情未退,學校復課無期,教育局敦促學生善用在家時間,持續學習,停課不停學。
怎樣可以有效地在家學習?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較早時撰文指出,電子學習可以成為學生在家學習的有效模式。他說,過去二十多年,教育局投放了大量資源推行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電子學習已成為學生日常學習的重要一環。所以,他「有信心大家可以透過有系統的電子學習計劃」,達到停課不停學的目標。局長更表示,他相信危中有機,「今次疫情可讓學界進一步發揮電子學習的優勢」。
不過,當大家看到在家學習很可能要延續一段長時間,不少人便對學生在家進行電子學習遇到的種種問題表示關注:教育當局支援不足、基層家庭缺乏電子設備、教師資訊科技水平有限、學生專注力不能持久、長時間上網對健康和生活習慣有壞影響等等;有教育團體更擔心,學生要倚賴電子學習,會令貧富家庭之間存在的「數碼鴻溝」導致下一代的「教育鴻溝」。
面對這些質疑和批評,當局的回應似乎有意調低對電子學習的評價。教育局網站最新貼出的一篇政策說明,以答問方式就學界和公眾人士對電子學習的「若干誤解」,「作進一步解釋,以釋疑慮」。說明指出,電子學習並不是在家學習的唯一方法;實時網上授課需視乎科目課題的特性以及教師對電子學習策略的掌握,不宜硬性規定;學校無須一刀切採取某種模式推行電子學習;教師不一定要掌握先進的資訊科技,資訊科技不應「為用而用」。這些解釋,跟局長先前提出「進一步發揮電子學習優勢」的積極態度比較,明顯是後退了。
其實,雖然政府二十多年來在資訊科技教育上投放了不少資源,但先進的資訊科技只是為教師提供了黑板和教具的替代品,並沒有推動學校教育的真正革新;電子教學發展十分緩慢,它的潛能遠遠未有得到充分發揮。現在突然之間被迫全面實行電子教學,很多學校和教師自然難於應付。
但「危中有機」,局長這話說得甚對。教育局對推進電子學習不應打退堂鼓;應該加強各方面的支援工作,令疫情下不得不進行的電子教學,成為成功的實踐,為日後教學改革提供有用的經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