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長看書貴精讀 同照四鏡納諍言

吳康民主席

當今看書閱讀的日見減少,在公眾場合,放眼四望,百分之九十都是低頭族,即低頭看手機中的短訊是也。過去在公共交通工具如電車、巴士和地鐵中,都仍可見看書閱報的,現在則幾近絕迹,即使有,也是中老年人,一如我輩。但閱報也有好處,有利於觸動靈感,找尋題材寫作。以下四則,便是閱報得來,否則此稿不能完篇。

只求數量 似不可取

第一則,見有短論,闡述古人以鏡為喻,以為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

論及四鏡,即望遠鏡、顯微鏡、穿衣鏡、反光鏡是也。論者指望遠鏡可以觀大局,明方向,凡事應該看遠一些。短視易犯錯誤,望遠則是高瞻遠矚是也。

二曰顯微鏡,古人都有觀察入微的成語,「夫小者大之漸,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初,聖人存戒」。

三是常用穿衣鏡,當然不只是正衣冠,觀容顏這麼簡單。而是在於「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把嚴守紀律,遵守規矩視為生命,光明磊落,無私無愧。

四是常用反光鏡,察諍言,納監督。對群眾以及周圍同事、友好的批評視為重要精神糧食,關心愛護。不可當作耳邊風,更不可認為對自己不尊重。

第二則,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自稱自大學畢業以後,堅持每月讀三十本書。此言引起社會頗多議論,認為每日讀一大本,一如吃即食麵。後來吳局長補充說,讀書包括看雜誌在內。又說吃飯時便多看完兩本雜誌,「所以看三十本,『濕濕碎』啦」。

就是看雜誌,是全本看完,還是翻一翻了事,局長沒有細說。精讀和略讀全不相同。但認真讀書,每月讀三十本,可謂超人。我每天要略讀三、四份報紙,都感吃力,何況認真讀一本書。

古人說:「學而不化,非學也」(宋‧楊萬里《庸言》)。「學而不思則罔(論語《論政》)」。「學貴心悟(宋?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篇》」、「既學患不行」(唐?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其五)。這些名言,都是認真讀書之道。未知吳局長體會了沒有?如果只是消閒式的披閱一下算數,那不是「真學」,讀書只求數量,似不可取耳。

百歲唔死 都有新聞

第三則,《人民日報》載,全國每年超過二十萬兒童意外死亡。

該報報道,每天因意外死亡的兒童有五百四十多人,意外死亡的兒童佔自然死亡兒童三分之一。

按照這個統計,每天死亡的兒童應有一千一百多人。三分之二非意外死亡,則是病逝,即夭折。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保護兒童應該是一個健全社會應有措施。據說非正常死亡的兒童絕大部分是游泳、火災、交通以及其他意外傷害造成的。

應該說,這是社會上對未成年兒童的安全宣傳和保護工作不足。當前,由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起,針對城市流動兒童安全意識普及和安全知識培養正在加強,並已投入一千五百萬元為中小學建設安全體驗教室。

第四則,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被冒認的「黃楚標」騙去九萬元人民幣。

九萬元在張老闆的眼中,當然不會是個大數目。但當前電話騙案屢屢出現的時候,精明的股票公司大老闆「肥張」,也居然墮入騙局,令人嘖嘖稱奇。正因為張華峰是名人,冒牌「黃楚標」居然得逞,因此各大報連續幾天都加以顯著報道。可見金錢騙案在當前的香港,頗為盛行。俗語說,一百歲唔死都有新聞,旨哉斯言,新聞時時有,以上四則,只是「花邊偶拾」而已。

(本文已於《東方日報》2015年12月19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