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觀課

招祥麒校長

隨著教改的出現,觀課文化在中、小學普遍形成。同儕間互相觀課,彼此研討,自有見賢思齊,砥礪上進之效。至於校長觀教師的課,或多或少帶有考績評鑑的作用,對教師而言,心理上自有一些壓力。本學年,我觀了26位老師的課,事後利用教師會議,以「從觀課說起」為題作了專題報告,希望就我的所見所感,說出來和老師共勉。

教師利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大概已成風氣,這裡毋庸細說。令我欣賞的課堂,與其說我留意教師怎樣教,不如說我關注學生怎樣學。其中一堂,教師利用PPT輔助教學,邊說邊問,引發同學思考;課堂的互動性強,同學專心上課,有一半同學反應甚佳,主動發言,反映平素積極學習。又有一堂,教師簡說主題後,派發工作紙,讓同學依題目作答,其間教師巡視及提醒同學;課堂末段,教師用PPT作小結,鞏固同學所學;下課前,教師布置功課,安排備課,頓使全堂顯得來去分明,一氣貫通。又有一堂,教師講解有法,善於引導,發問與追問,帶領學生思考,進入高階思維層次;更就教授課題,派發附加習作紙,讓學生鞏固所學;其中較艱深的題目,著學生在黑板試做,之後叫學生集中精神觀看教師的公開批改。又有一堂,教師要求學生分組,21秒內完成,反映同學平時訓練有素;其派發的工作紙,不同組別微有深淺,對照顧學生學習差異,顯見用心;各組討論期間,教師巡視,旁加指引,其間教師發言,各組因討論熱烈,而聲音繼響,教師舉起右手,其他同學亦隨舉起右手,並安靜下來……

由於觀的課堂多,比較而得到的結果最為客觀。我想任何課堂,都有改善空間,例如教師講課時,同學儘管靜心聆聽,但沒有「間書(間下『關鍵詞』)」、「做筆記」,容易做成「白聽」,影響課後溫修的效果。又如教師邀請同學回答/匯報時,沒有適當地要求其他同學聆聽、注目,引致課堂稍現鬆散。又如同學對於教師設計的活動,表現投入,但專心程度不足,經常說笑談話,形成課堂氣氛活躍的假象。我本責善之心,誠意提出,目的不外乎一個:向更好的課堂設計而努力。

現代的課堂最講求互動。從互動學習的角度言,教師問,學生答當然是互動,但當與學生主動發問,並結合與學生學習能力相匹的教材來比較,前者明顯變成單向,而後者才是雙向的「互動學習」。要怎樣才能令學生主動發問?這問題值得思考。教師在課堂結束前,為教學作小結,並布置家課作業外,如能要求學生「備課」,便能使學生在下一課堂有備而來,主動發問,激發思維。而教師既要求學生備課,教學時便須適當調整;一方面以提問、追問、讓學生問等方法,考查學生自習所得;另一方面避免「重頭教到尾」,使學生產生「備課無用,反之老師都會教」的感覺。

教學的經驗畢竟要累積的,教師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以後,因個人的性格、學養及興趣等,漸漸會形成或建立個人的教學風格。常言道:「師無定法而法在其中。」我在觀課時明顯感受得到。教師能「溫故知新」,不斷提高個人學養,爛熟教材及相關資料,固然重要,但要做到「收放自如」的境界,必須時刻提醒自己「退後一步」,讓某些難點由學生自行尋找答案,避免學生太倚賴教師的灌輸及傳授。太著重教師的個人表演,反而會忽略最重要的一點:學生是否學得好?

(本文已於《星島日報》2014年7月7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