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祥麒校長
當前社會對教師的專業精神討論頗多。筆者試從古人的智慧中,歸納為三句說話。
傳道、授業、解惑
第一句:「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語出韓愈〈師說〉。韓愈在〈伯夷頌〉一文頌贊伯夷、叔齊兩兄弟「特立獨行」,指他們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會理會當世以至於後世人的看法,「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其實韓愈同樣是「特立獨行」之士。談韓愈的「特立獨行」,起碼有三點:唐代的君主,是有鮮卑族的血統的,要統治整個中國,李姓的帝皇宣揚老子李耳是其祖先,因而奉老子為祖的道教在唐代備受優禮。佛教由漢代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到唐代亦大盛,皇家信奉者亦多。韓愈卻不以為然,揭櫫儒家道統,甚而提出將道士、和尚「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原道〉);在迎佛骨舉國沸騰之際,竟上〈諫迎佛骨表〉,置仕途、生死不顧。此其一。唐代的「時文」是駢四驪六體,韓愈卻提倡古文,「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書〉),而最終能使文章「起八代之衰」。此其二。中唐之世,社會風氣淪歪,師道失傳,讀書人恥為「人之患」,韓愈卻提倡師道,扶掖後學,此其三。韓愈為老師訂下最扼要精簡的三個標準:「傳道」、「授業」、「解惑」。當然,他所說的「道」,是「儒家之道」,未必所有人都完全服膺。我們大可理解為學校的「辦學宗旨」。一間學校要辦得好,是需要全體老師有共識而一齊努力的,否則,各有各想法,政策未實施,先行內部起鬨,結果不問可知。現時教師多能專科專教,「授業」一詞,毋須詳說。至於「解惑」對教師而言,至為重要。以前有人取笑「教員」者,「教完就完」。而我們稱「師」是一種專業,是以人影響人的專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疑惑,不管是學業和非學業的,教師都應從旁指引,協助解決。
溫故而知新
教師專業精神的第二句:「溫故而知新」,語出《論語‧為政篇》,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能當教師的,都是學有所專。我的經驗是,自己懂的,與能夠教懂別人,中間的差異很大。這涉及到知識是否掌握得透徹,是否能深入淺出?所以要有效的將知識傳授,教師一方面要經常備課,這是「溫故」,但要將「故」教得好,教師不能與時代脫節,要經常留意「新知」,要「由故到新」,也要「由新入故」,做到既「溫故」,而又「知新」,這是第一種理解。
另一種理解是:教師要不斷從舊有所學溫修鑽研,務求從「故」中發現他人未有發現的「新」,這是一種對已獲知識的探究精神。能這樣做,教學才能日新又新。更且,教師能對學問的追求「以身作則」,自然能將這種經驗指引和啟迪學生。
素其位而行
第三句古語出於《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儒家說「命」分「德命」和「祿命」兩種。德命由自己掌握,如何奮勇讀書,如何修身立德,沒有人可以左右;祿命是一切壽夭、富貴、功名、權力等,由不得個人控制,既不能控制,也就要消極對待了。富貴迫人來,只要是不違道義的,無須拒絕;窮途潦倒,也就樂天知命,不怨天,不尤人。當教師的有了這種自覺,安於本份,努力教學,專業精神就有其中了。
(本文已於《信報財經新聞》2014年6月7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