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語》汲取解決當前困局的智慧
招祥麒校長
宋代初年的宰相趙普為一代勳臣,輔助宋太祖東征西討,安定天下,又輔助宋太宗施政,使天下太平。綜合林駧《古今源流至論》及羅大經《鶴林玉露》所載,趙普之所以成功,是借助《論語》的智慧,他嘗言:以半部《論語》輔太祖定天下,以半部《論語》輔太宗致太平。
今天,香港出現前所未有的困局:支持「真普選」的市民佔領金鐘、銅鑼灣、旺角一些地方,導致交通大擠塞、政府施政受阻、學校停課、商戶叫苦、居民抱怨等。政府與學聯本已商定對話日期,但波雲詭譎,最終政府以「學聯將發動新一輪不合作運動,動搖對話甚礎」,暫取消會面。事勢怎樣發展,無人可知。但肯定地說,困局非短日所能解決!
我們試讀《論語》若干章節,平心思考,汲取智慧,也許有所得著。
《衛靈公篇》記孔子之言,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當前的困局,最關鍵是一個「怨」字。「佔中」的人有「怨」,「反佔中」的人有「怨」,政府有「怨」,普羅大眾也有「怨」。各方的「怨」不同,但都由己而怨彼,指責對方不是。孔子提出,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能夠避免怨恨。能自責,自然能反思,糾正錯誤;能少責他人,必能開放胸襟,具容人之量。人人如此,社會的怨氣自然消弭。
《先進篇》載:「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孔子回應齊景公問為政治國的方法,提出君主盡君主的義務,臣子負臣子的責任,父親盡父親的義務,兒子負兒子的責任。請不要以為孔子的言論陳舊老套,要知社會安定和諧的秩序就建基於此。齊景公領會到了,指出假如一個國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一個家庭,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有糧食,哪能吃得上?當前要解決困局,所有人都有責任和義務,請返回正常崗位,做好本份:政府施好政,議員議好事,學生讀好書,營商以正道……。
《為政篇》載:「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經常聽到香港的核心價值是「法治」。一個政府以法制、刑法施政,作用是使人人守法,不敢做壞事,不守法的會面對刑罰。孔子卻重視道德禮教,道德禮教依靠的是教育和自覺,它的作用是使人知恥,不願做壞事。「不敢做壞事」和「不願做壞事」層次不同,前者因恐懼而非心服,刑政稍弛,犯法者屢起而不以為羞恥;後者則發乎內在,在德育的發酵和催化下,擁護政府,以違禮為恥。筆者誠心祝禱,在各方的努力下,通過德育教育的重視,不獨香港,甚而全中國,都標榜「德治」為我們的核心價值。
《堯曰篇》首章有幾句話:「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編纂《論語》者未有說明是何人所說,估計也是孔子泛言帝王之道的話。為政者寬厚能得到眾人擁護,誠信獲得民眾信任,勤敏就因提高工作效率而致功,存心公平公正,施政自然不偏不倚,民眾悅服。《陽貨篇》記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答以「恭、寬、信、敏、惠」五個標準,並解釋「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可見當政者以至於一般市民,同樣需要努力。
如果我們都認同孔子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他在《論語》中的睿智,也許是解決當前困局的良方。
(本文已於《星島日報》2014年10月13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