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體制

曾鈺成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1月對「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講話時指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立足全局和長遠作出的重大謀劃,也是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重大決策。他同時提醒大家:「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習主席強調,「建設好大灣區,關鍵在創新」;「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 」,在「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框架內,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要素流通

要發揮粵港澳的綜合優勢,建設好大灣區,便要實現區域經濟融合;而經濟融合的前提,是生產要素的流通。粵港澳大灣區的基建發展,包括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的開通、虎門二橋和深中通道的開建,以及城際鐵路網絡的不斷擴充,把整個大灣區打造成「一小時生活圈」,為區內人和貨的流通提供優越的條件。

然而,發達的基建不足以成為流通的保證。以港珠澳大橋為例:大橋開通至今已接近三個月,使用的車輛數量仍不及原來估計的三分之一,遠低於大橋的設計容量,行走大橋的貨車更是幾近於零。這並不是因為大橋沒有用或不好走,它本來可以為港珠澳之間的客運和貨運提供很大的便利;問題是無形的制度障礙,令許多想上橋的車輛上不了橋,只能望橋興嘆。

人和貨都不能自由流通,服務、資金和訊息流通要克服的障礙就更大了。正如習主席指出,大灣區裡有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和三種貨幣,比國際上其他灣區複雜得多。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稅收和關稅制度、貨幣金融制度和對外貿易政策,都和內地有實質的區別,法律和司法制度也是大不相同。在這樣的條件下,要實現大灣區經濟融合,讓各種生產要素自由流通,同時又要保留港澳獨立關稅區的地位,維持「一國兩制」不變,殊不容易。

這不能光靠發展基建,必須像習主席所說,「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國家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起點在於解放思想,突破框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同樣需要創新思維,大膽嘗試。希望即將出台的大灣區發展規劃,讓人們看到創新體制機制的目標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