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從中來

吳康民主席

近日有點小恙,又經常失眠,情緒不大好。回憶起老伴在生的日子,每逢印傭帶小孫子上學,家裡就只有我和得老人癡呆症多年的老伴在。

記得她走前的幾日,說要去廁所,要我扶她,而我卻沒有氣力把她扶起,更沒有辦法把她連同她一刻不能離開的氧氣箱一併推過去。

這時候,我不禁悲從中來,想到我們這對半殘廢的老人,如何共守殘生?

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悲觀過。因為自從做了心臟手術以來,這半個多月,身體似乎差了很多。剛發生過急性腸胃炎,要召救傷車前往急診。現在又常常失眠,心想生命可能快要到盡頭了。

人的精神是第一位的,當然不能說精神能戰勝物質。人的生老病死,也自有它的自然規律。但精神堅強的人,可以戰勝病魔和衰老;能泰然處之的人,也可以延長壽命。但不知怎地,我最近的精神狀態有點頹喪。

老伴與我,結婚六十多年,當然老夫老妻,不免有所齟齬,但到了老年,卻覺得互相扶持才是最重要的。

老伴少年時屢經戰亂,曾一度輟學當童工,所以養成知慳識儉的性格。她年輕時並不尚打扮,從不買時髦服裝,有好吃的也往往留待子孫享用。她有個不科學的習慣,常常把廚餘的東西放入冰箱,留待翌日以至數日後食用。我常常批評她沒有科學知識,冷凍並不能永保食物新鮮。她甚至把放了一年的月餅留在冰箱不肯丟掉,也許她忘記了。

人說老夫老妻情更濃,的確是這樣。年老了,寄希望於子孫,特別疼愛是兒童期的孫子孫女。這是懷念逝去年華的一種反映。孩子不在家,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老人,要靠相互照顧,實在很難。但看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憐愛之情,油然而生。

老人院並不是最好的歸宿,因為那不是有精神慰藉的好去處。只有親情,只有兒女孫輩的愛,方是老人最佳的補藥。

(本文已於《文匯報》2015年10月21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