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兩會”,議程中有一項是﹕啟動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改革方案。我參加全國人大會議多年,記不清這是第幾次的改革方案了。記得從第八屆開始,似乎每一屆都有改革方案。第八屆全國人大,撤銷七個部,新組建六個部,更改名稱的一個部。改革後國務院組成部委共41個,還不計其屬下的若干辦公室。
當年指出要改革的原因,是要改革政府機構存在的“突出問題”,這就是“政企不分,關係不順,機構臃腫,效率低下”。
但是,改革後國務院的組成部門,仍有41個,直屬機構和辦事機構18個,共為49個。但比過去的86個,算是減少27個。當年的說明,還指出這個調整仍是過渡性的,還要進行必要的改革。
果然,到了九屆人大,又宣布要撤銷15個部委,新組建4個部委,改名的有3個部。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有29個部、委、行、署。算是比上一屆減少12個。
十屆人大,說要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重建商務部,又同時設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還針對食品安全問題,在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基礎上,加上食品安全的監督,組建一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這樣,部委組成,只比上一屆減1個。
第十一屆人大,為了優化交通運輸布局,把交通部,民用航空總局,建設部的客運職責等合併組成新的交通運輸部。又把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組成新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把環境保護總局提升為環境保護部。
鄧小平的話仍需回溫
現在,最新的一套改革方案,還是過去的那一套拼圖遊戲。交通部門調整最頻繁。撤鐡道部,併入交通運輸部。但又在下面設“國家鐡路局”,在外頭再組建“中國鐡路總公司”。未知是否架床叠屋,還是換湯不換藥?
至於計劃生育委員會併入衛生部,但也不必把名堂拉長成“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同樣,“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合併,又是一個長長的名字。
這一屆的調整,原因仍然是“職責交叉,權責脫節,爭取諉責現象和行政效能不够高”等等。但我們旁觀的人看來,問題的關鍵主要不在部門職責不清,而是種種官僚主義現象和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等現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有關。
看看33年前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中,批評大至“黨政不分”,小至“事無大小,往往無章可循”、“往往忙於請示報告,批轉文件”;“遇到責任互相推諉”;“機構臃腫,層次多,副職多,閑職多”等等現象。我們不禁要問,這些現象現在已經去除了多少?三十多年了,時間不短,我們的行政效率提高了多少?冗員又減少了多少?
若干年就來一次機構調整,併合這個部,減少那個部,看來並不能解決問題。
分分合合反而造成臃腫
鄧小平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穏定性和長期性。並說這個制度問題,“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
以鐡路問題為例,過去為人詬病的鐡路管理,就是他們類如一個“獨立王國”。他們有鐡道兵,是軍委管的。他們又有自己獨立的檢察院和法院。而且他們的貸款似乎是無限的。這種種特權,究竟理順了没有?不然,把鐡道部併入交通部,也是無濟於事的。新成立的中國鐡路總公司,又會不會是一個新的“獨立王國”?
過去,因為部門的分分合合,反而造成機構的臃腫。舊的部門並没有精簡,新的部門又再添員。我們的公務員隊伍是全世界最龐大的,我們的行政經費恐怕也是世界最龐大的。外人經常譏諷我們的精簡機構是“精簡、臃腫;再精簡,再膨脹”。有關部門,對過去歷次的機構改革方案,有没有認真進行總結?應該把總結出的經驗教訓向人大會議上作個報告。
廣大公眾最希望的,是希望通過部門改革來推動利益格局的深入調整。同時,對公眾最關心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希望有一個認真整頓行業的決心和辦法,重新樹立人民對中國食品、藥品的信心。對於環境保護,也要加強力度,解決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上一屆組建的環境保護部,希望它能發揮應有的功能。
機構調整,不應再是“拼圖遊戲”,更不應在調整中使機構更臃腫。這一次的調整,應該讓全體人大代表和全國人民看到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