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鬧得沸沸揚揚的肯定香港有“第二支管治隊伍”的言論。現在看來,可以有另一種解讀,就是中央對香港的政治生態表示憂慮,因而發出了如此這般的一個試探氣球?
日前,上海市宣布,國務院已批淮,上海將建一個比香港大得多的廸士尼樂園。
本世紀初,廸士尼希望在亞洲興建另一個樂園,是看中亞洲人口密集,十分有利可圖的上海。但香港當年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希望以打造新的廸士尼樂園為香港經濟、特別是旅遊事業打強心針。於是低聲下氣,接受樂園的苛刻條件,建設至今仍虧蝕的廸士尼。而競爭對手的上海,也許在中央的暗示下,知機而退,以全成中央對香港的照顧。
但是,現在又為何批淮上海興建,而不虞兩地出現競爭,香港處於下風?是不是中央對香港灰心的一種行動反映?
更早的決策是,國務院對上海的定位是,將在大約十年之內,把上海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
論者堅持說滬港之間不會形成競爭,只有互補之利。話是這麼說,事實是上海的優勢正在突顯,而香港由於政治爭拗和內耗不斷而走下坡。
香港政治生態令人嘆息
香港近年的政治生態令人嘆息。政府施政或人物動態,經常被上綱上線,小事化大。立法會爭拗不休,暴力語言和行為逐步升級。不少事件被政治化,成為政客打擊對手或唱衰特區政府的手段。公眾對此表示無奈,而輿論因而更多的以“滬港之爭鹿死誰手”為題,探討香港的傳統優勢是否已經失去,或者有朝一日,上海將取代香港。
香港的優勢是“一國兩制”,資本主義制度和傳統的法治和自由精神。而且中央要樹立這個“一國兩制”的樣板的決心並未動搖,即使對台灣的示範作用是否褪色也不加計較。光是碰上一些棘手的問題和困難,當然不會輕易放棄香港這個“示範區”。
但是有些涉港工作的官員,也許“看在眼裡”,“心急如焚”,於是不假思索提出“第二個管治隊伍”的說法,為可能前來強化香港管治的力量“鳴鑼開道”。
更有些政客為迎合此種看法,叫出“幹部治港”的口號。或者有些人急於上位,自詡為“幹部”,或為了打擊對手,染紅其為“幹部”,這種熙嚷一時的鬧劇,今後仍會上演。
香港並不落後於上海
無論是“有心人”急於改變香港的政治生態,還是在滬港競爭中觀察到香港隐藏着的危機,但提出如此這般的救港藥方是不切實際的。衝擊“一國兩制”既違反基本法,更只能斷送香港的前途。
有了競爭對手,更應該發奮圖強。上海有長三角周邊城市的拱護,有科技研究的基礎,有製造業等作後盾,這是優勢。但香港有健全的法治和自由度,有金融和股市的良好管理,有傳統的國際交往的歷史和經驗。而且同樣有珠三角城市和工業的拱護,條件並不落後於上海。
關鍵是香港人是否有危機意識,政客們是否為大局着想,能否議大事,看前景,力爭上游?
有人認為中央力撐上海,是對香港失望,必要時以上海代替香港,這是不確的。上面已有分析,中央仍然堅定支持香港,現在主要就是看香港人爭氣不爭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