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香港歷史 便知當前亂源

香港有些人很懷念港英殖民統治時代。有些年青人是人云亦云,由於對現實的若干不滿,便跟着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憧憬自己並未經歷的港英統治。有的人是在港英統治時期的既得利益者,與當年的權貴勾結,大發其財,方能建立自己的資本王國。有的人是在港英有意培植華裔代理人的得益者,包括某些高官和行政立法議員。英國人深謀遠慮,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前後,便很着意培養親英的青年才俊,以便在香港回歸祖國以後,能繼續港英統治的“香火”。這一着的確成功,末代總督彭定康的成績尤其卓著。難怪他缷旗回國以後,仍能連任要職。

戰後的港英統治,以六七暴動為界,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戰後港英重新進佔香港,經歷葛量洪、柏立基、戴麟趾三任總督,歷時近三十年。他們沿用的仍然是統治老殖民地的手法。葛量洪大搞官商勾結,斬獲甚豐,離任時要用貨船載“行李”。柏立基是反共老手,在星馬英殖民地當總督時期,鎮壓馬共絶不手軟,來港後用同樣手法壓制香港左派愛國力量。戴麟趾繼承之,終於壓出一個六七年的“反英抗暴”來。

這幾位殖民地官員,他們沿用對付亞非洲老殖民地的手法,以為收買一些“高等華人”,強壓基層群眾,便可維持統治。殊不知經過八年抗戰,中國人民的覺醒,新中國成立,香港並非某些亞非英國殖民地可比。香港同胞維護本身利益的要求,用老殖民主義的眼光和手段,顯然不合時宜。

六七暴動後港英改弦更張

殖民壓迫是爆出了六七暴動的原因之一。雖然運動的過左行為,損害了香港同胞的利益,以失敗告終。但群眾不满港英的老殖民統治的情緒,並未平息。

英國當局看出了這個苗頭,過去派來的三任港督,都曾在其他殖民地當官,沿用的是高壓的一套。但中國人不同於英國的其他殖民地子民,而新中國更在邊鄰,影響力不可低估。管治香港,不能用老皇曆了。於是以後三屆港督,便派出外交能手擔任,他們是麥理浩、尤德、衛奕信。

麥理浩上任開始,便重視居民福利,建公屋居屋,發展工業,增進就業,普及教育,興建學校,如此等等,終於緩和社會矛盾。同時,整飭吏治,建廉政公署,使過去貪腐厲害的紀律部隊走入正軌,的確嬴得口碑。

尤德、衛奕信等蕭規曹隨,繼承這一套。加上中英談判開始,香港前途已定。到了彭定康前來,主要便是為回歸後沒有英國人的英國潛勢力作部署了。

彭定康戰勝周南

在香港的後過渡期,彭定康戰勝了周南。英國人無論在對回歸後的人事部署、經濟利益的安排、司法部門的把持、“港英餘孽”的埋伏,都作了精密部署。並在公開爭議上,例如立法會的組成問題上,虛晃一槍,吸引中方注意。彭定康可謂為英國的利益,立下了犬馬功勞。

今天有人高舉英國殖民地旗,有人暗中在為香港變成“獨立的政治實體”布局,甚至有人用試水溫的方式來高叫“港獨”的口號,都是事出有因,水有源流的。

今天,如果不正本清源,分析香港政治生態弄到如此亂糟糟的一團,把社會矛盾只歸咎於民生上,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