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港英餘孽」2012-7-26 東方

香港回歸祖國前後,出現了一個所謂「港英餘孽」的詞兒,意指在港英統治時期「當時得令」的頭面人物,在回歸以後又搖身一變,成為北京的寵兒。有個別人為此忿忿不平,甚且公開有所表現和譴責。

當年「港英餘孽」之說,不符合中央的統一戰線政策。

關鍵時刻 餘孽復燃

早在三十年前,鄧小平就曾指出,港人治港應以愛國者為主體。但愛國者的定義十分寬鬆,說既要尊重自己的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穩定,但他們是相信資本主義還是封建主義,甚至奴隸主義,不贊成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都是可以的。

大 多數在港英統治時期身處高位的,包括行政、立法兩局議員,包括前高官,都參加到為香港回歸而出謀獻策的隊伍中來。其中主要的是參加籌備香港特區成立的籌備 委員會和之前的預備委員會。其中有知名人士,前行政立法兩局議員鍾士元、范徐麗泰、譚惠珠、黃保欣、李鵬飛等議員,也有高官原警務處處長李君夏等人。這些 人對香港的平穩過渡是作出了貢獻的。

所以,當年有些「左派」提出 「港英餘孽」之說,是不利於團結大多數、不利於爭取平穩過渡的。

今天,香港回歸已經十五年,多年來,各類頭面人物在政治舞台上都扮演若干重要角色。特別是在二○○二年《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和今年的特首選舉上,有沒有人又再扮演「港英餘孽」的角色呢?

如 果說,在回歸初期,由於不大明瞭北京中央人民政府對香港「一國兩制」的政策,如果說,由於初期「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實踐還剛剛開 始,有人對此半信半疑,是可以理解的。但時間過去了十五年,特別是十五年來,國家經濟騰飛,國際聲譽日隆,在政治經濟上都舉足輕重的時候,有的在港英統治 時期是既得利益者,在關鍵時冒出來扮演不光彩的角色,便不能不令人懷疑這些人是不是真正的愛國者了。

公開煽動 製造混亂

二十 三條立法的時機在當年的確不太成熟,推銷手法也頗生硬。如果是為祖國好、香港好的人,應該在內部加以討論規勸,而不是用突然襲擊的辦法,採取「反戈一擊」 的手段,把立法與否變成「敵我矛盾」。更有人就在中環高舉民主派的旗幟,說強行通過就會「血洗中環」。這種種舉動,難免令人聯想到有人策動、破壞特區政府 威信,迫使特首下台的種種陰謀詭計。

到了這一次香港的特首選舉,中央早已明確表示唐英年和梁振英都是可以接受的人選,你不投梁可以投唐。但 中央肯定不願見到因投白票而導致流選,出現一個政治動盪的局面。但有人就是公開煽動投白票導致流選,與中央唱對台戲,這又是甚麼居心呢?難怪有人聯想到是 不是有外國勢力策動,以便製造混亂,打擊香港的和平穩定。

中央對這些人物仍然堅持團結方針,給這些人士以諮詢機構的高位,並未因他們的「港英餘孽」身份而加以歧視。很可惜,有的人在政治上已經病入膏肓,或者有辮子在外國人手裏,不得不為前任主子効勞,並自詡為「七百萬人的先鋒」,這就令人不能不感到遺憾了。

看「七一」遊行隊伍中,出現了多面港英殖民時代的「英屬香港旗」,可見「港英餘孽」已經蠢蠢欲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