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政治生態發生重要變化 吳康民

香港政改方案的通過,推動香港政治生態發生重大變化。

先是有社民連和公民黨聯合搞五區公投,泛民主派以民主黨為首不參加,造成了泛民的初步分裂。繼而民主黨為主組成了終極普選聯盟,並提出願以全國人大常委會200712月的決定作為談判基礎,希望與中央有關人士對話。終於在430開始與中聯辦的官員會唔。並導致524中聯辦李剛副主任接見民主黨三位代表,開始了民主派與中央官員對話的“破冰之旅”。

但眾所周知,談判的過程有反覆,這從李剛副主任先後見記者時的腔調迥異,以及<大公報>5.265.27日社論的變調可以看出的其中奧妙。何以如此,雖然至今仍是個謎,但肯定中央對港情的估計和是否對民主黨的五席區議員議席直選建議讓步存有不同意見。

峰廻路轉,雨過天晴

峰廻路轉,從滿天隂霾密布到大家鬆一口氣,終於雨過天晴,不過是幾天時間。

有人說是曾蔭權使用“苦肉計”,故意安排一場“曾余辯”,使自己輸得很慘,讓中央看到曾班子的統治危機加深,有必要在政改方案讓一讓步。有人說是中介人梁愛詩的功勞,是她說服中央改變主意。也有說是中央最高領導層最後了解香港實際情況,突被“強硬派”的阻撓,採取斷然轉彎措施……。種種說法,莫衷一是,現在只好姑妄聽之,姑妄記之。總之便是中央決策層權衡利害,方才會來個急轉彎,終於造成一個彼此接受相對和諧的局面。

當然,這是雙嬴,而不是四輸(見觀點版拙作<否決政改將造成四輸局面,2010.4.30>)。

民主黨的轉軚,採取平和和理性的態度,提出要價不太高的條件,方造成達至協議的結局。這既是理性和合作的勝利,也是國內大氣候影響的結果。從奧運、60周年國慶到世博會,處處顯示國力的提升,國譽的盛隆,影響了泛民中的“國粹派”或“理性派”佔據優勢。而社民連的激進的錯誤路線漸漸為中產階層及中間群眾所唾棄,民主黨的理性路線終於佔據主導地位。

五區總辭是高潮也是末路

採取激進路線的社民連在前年的選舉中嘗到甜頭。利用群眾對社會不公、官商勾結、政府無能的種種不滿,取得了若干選票,進入了立法會的殿堂。加上有一批八十後的激進青年協同起哄,而他們在立法會的種種出位表演開頭也滿足了若干小市民的好奇心和發洩情緒。於是他們以為如此偏激,是有市場的,並引起了“貴族型”的公民黨的唾涎,因而加盟,更增加了他們擴大政治版圖的野心,終於演出一幕五區總辭變相公投的鬧劇。

五區總辭是這兩個激進政黨表演的高潮,也是宣告他們走向末路的開始。參不參加這個變相公投的行動,標誌着泛民開始分裂,到對政改是否與政府妥協,更宣布他們已正式分道揚鑣。

8萬人上街是社會和諧的福音

2012的政改方案達至協議,為往後的政制發展討論,包括普選路線圖以及功能組別的存廢問題,創造了理性討論的條件。

同時,特區政府的統治危機也得到了緩和。政府及特首的民望上升,社會上減少戾氣,激進派的氣熖受到壓縮。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菲律賓劫持香港人質造成的慘案激發了港人互相關愛的感情。而特區政府的應變措施及時而有效也得到港人的稱讚。8298萬人大游行,不分黨派,不分階層,是97回歸以來民心一致的第一次。也是一個團結一致的契機。在暑假期間,仍然有各黨派的近40名立法會議員參加。站在中心地位的是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和民主黨主席何俊仁。立法主席曾鈺成代表全體市民和各黨派講話。民主黨張文光說遊行表達了一個很有力很團結的聲音,媒體的評論更說這表現了香港人的堅強和理性的一面。更可貴的是遊行平和地進行,没有過激的口號,没有挑起排菲情緒。相反,大家都認為菲律賓人以至在港的菲籍僱工,都是港人的朋友。這種理性的表現,應該是政改方案取得妥協性的成果的產物,也是香港社會和諧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