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保衛戰”餘波未了 吳康民


廣州“粵語保衛戰”(北京<人民日報>標題)餘波未了,廣州繼續有群眾集會,而且蔓延香港,日昨香港也有數百群眾游行,對“撐粵語”表示支持。

  我在729日本欄寫的<廣州撐粵語的風波>一文,說及解放初期廣東反地方主義的擴大化,可能是“粵語保衛戰”的遠因。最近到廣州走了一趙,隠約覺得廣州市民對迎接亞運修路髹牆,“加屋頂”種種“美化措施”,頗有擾民之嫌,這可能是這一次撐粵語示威行動的近因。

整飭市容的奇特現象

  廣州堵車比去年還要厲害,大概離亞運更近,許多道路工程要趕工,到處封路,市民怨聲載道。在市區內應邀前赴親友的飯局,來回動輒三個小時或以上。

  廣州整飭市容更有一奇特現象,除了在大道兩旁的住宅大廈都要髹上土黃色之外,更要在屋頂建上一個小金字塔型的窗台。這個千篇一律的小建築「飾物」,由市政府出錢增建,雖然業主、住客不用花錢,但得花上多少鋼筋和膠瓦?膠瓦是吸熱的,不像瓦片,這個小玩意,市民的反應也是毀多於譽。

  其實只要清潔和整齊的市容就可以了,何必花錢加上這個「小屋頂」?這種屋頂,一般見諸歐洲各國小鎮。亞洲運動會,郤要迎合歐洲人的口味,未知何故?

  搞國際活動,應該表現的是城市的傳統風貌和人民的好客精神。紀律和清潔是必要的,但想不出這種「小屋頂」和髹上土黃色,與廣州的傳統有何關係?

冒出「撐粵語」運動

  正在籌辦亞運的前夕,廣州冒出一個「撐粵語」的運動,而且北京關注,香港響應,實在是耐人尋味。廣州市發言人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是「無中生有」、「無事生非」、「冇厘頭」。這樣一說,是否能壓制這個被<人民日報>稱之為「粵語保衛戰」的群眾運動?

  這個“粵語保衛戰”,的確是「無中生有」。廣東省、廣州市當局相信絶無廢除粵語的意圖,而事實上,像粵語這種海內外廣大群眾所採用的方言,也是廢除不了的。

  我總覺得這個“粵語保衛戰”是事出有因,也可能有點借題發揮。全省全市迎亞運,這本來是一件南粵的好事,一如北京辦奧運,上海辦世博一樣,既是中華民族的光榮,也是廣東人民的盛事。但看廣州人民的情緒,似乎是埋怨多於興奮。理順人民迎亞運的感情,我認為比興建「小屋頂」更加重要﹗

值得注意的北京態度

此事驚動首都北京,<人民日報>七月中連續數日在文化版頭條報道。題目是「廣州激辯粵語保衛戰」,「城市與語言共榮共生」、「未來,我們怎樣說話」。還報導說,「爭論波及整個粵港澳地區,以及粵語移民較多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

該報記者似乎對「粵語保衛戰」甚為同情,指出廣州白話(即粵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在澳大利亞,是在英語、意大利語和希臘語之後的第四大語言;在美國,更是英語,西班牙語之後的第三大語言。估計全球使用粵語人口大約有6700萬。因此粵語有着頑強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改革開放以後,粵語流行曲和港製粵語電影「入侵」全國,香港粵語歌星在內地成為偶像,每每舉行音樂會吸引了眾多歌迷。

還有不少文字語言學家也出來說話,指出粵語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特色,粵語聲調比較豐富,九聲六調,說起話來更加抑揚頓挫。

中央黨報傳達的訊息

我一向認為,此種群眾運動,只能疏導,不可高壓。但是現在廣州公安似乎沉不住氣,既帶走香港記者,也干擾香港遊客,並把集會定性為“危害公安的非法集會”。這樣,對解決問題是不利的。請看<人民日報>對此所作的分析﹕“粵語區的憤怒後面是對嶺南文化式微的集體發洩,力撐粵語的後面,是對傳統文化遺失的痛心”,該報更進一步指出﹕“今天怎樣確保文化的多樣性值得我們關注和深思。”

廣州當局,也許應對中央黨報所傳達的訊息,多加一點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