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三題

去年,港澳和海外有三則關乎大學的新聞,值得一議,事實上也已引起不少議論。

第一件,是香港大學一位82歲的宿舍退休女工袁蘇妹,人稱三嫂,去年九月被大學授予“榮譽院士”名銜。這種因服務但文化程度甚低的人士被授以“院士”銜,在外國是否已有先例,我没有調查。但在我們祖國,郤從未出現過,港大為此“破格”,實為創舉。

第二件,去年年底,胡錦濤主席為澳門大學進入珠海橫琴島領域興建新校舍剪彩。此事的特別之處,一是澳門大學進佔珠海領土,二是規模之大,令人乍舌。

第三件,中國留美學生張磊,畢業後事業有成,捐款近九百萬美元回饋母校耶魯大學,是該校管理學院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捐款。

女工當院士 祖國無先例

退休女工袁蘇妹獲得院士榮銜一事。此事在香港雖然一時引起注意,但郤未見轟動。反而北京的〈人民日報〉,在“觀點”版和“文化”版頭條,連續兩天,作長篇報道和議論,並進行民意調查。

先說調查,該報調查統計3543人和2875人,前者問袁蘇妹的人生成功嗎?答成功的有83.5%,後者問,內地會有這樣的“三嫂院士”嗎?答不會的佔69.8%

由此可見,內地群眾(應該大部分是知識分子)肯定三嫂人生道路的成功,但對內地大學會否用這樣高的榮譽來肯定一位普通的勞動者,特別是校園中的清潔女工,郤不表樂觀,七成人持否定態度。

更精彩的是該報由此而作的評論。評論說,這個世界上生產出來的榮譽很多,可是像“三嫂院士”這樣動人的榮譽太少。為什麼,原因是某些榮譽的“含金量”太高,出錢者優勝。另一原因是“透明度”太低,有權者優勝。還有一部分是“糊裡糊塗”被榮譽的,“不說也罷”。

這些話不是可圈可點嗎?出錢多的不僅是榮譽院士、博士之類的名銜,還有更具體而“實用”的名銜,比投出的金錢和靠攏權貴可以獲取更多的利益。

澳門大學多 應該求質量

再談澳門的大學。

澳門在回歸前只有一家規模較小的私立東亞大學,回歸前由政府接管經營,改稱澳門大學。但回歸後澳門的大專院校迅速膨脹,公私立的已達十家。私立的也由政府撥地建校,但質量如何,未有調查研究。

澳門大學原址的確不敷應用,但一下子擴充到橫琴一大幅超大土地,建成後可以收容學生數萬人,澳門到哪里去找這麼多的大學生?

澳門只有50多萬人口,每年高中畢業生衹有5000多人,如果全部升大,平均到十家大專院校,每家也只能分到500人。況且,澳門高中畢業生,傳統上並不局限留在澳門升大,回去大陸就學的不少。現在珠海又有多家內地著名大學的分校,香港浸會大學也在該地設校,如果你爭我奪,質量高者優勝,澳門的大專院校不是會有許多空位子嗎?

大學應該重質不重量。今天某些大學畢業生的文化水平和語文水平,已為人所詬病。如果學位過濫,師資和設備質量不高,在培養人才方面,必然事倍功半。澳門當局,應該把心思花在提高大學質量方面,而不是濫加擴充,把辦大學變成“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

張磊有捐款 應再進一言

留美學生張磊,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到美國進入耶魯管理學院。他說在耶魯學到許多東西,改變了他的一生,特別是他在精神上的收獲。

多年前,香港也有富商捐巨款給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引來了一些批評。認為不捐款給祖國或香港的大學,反而益了富有的美國。

張磊的行動在內地反應更為劇烈,罵他是忘恩負義,崇洋媚外,甚至是“賣國賊”,這種情緒化的批評,在近年的內地“憤青”中甚為流行。

我猜測張磊捐款的動機,是對中國大學教育和美國大學教育的比較而作的。近年中國大專院校的問題叢生,辦學的意念和人文精神缺乏,作虛弄假普遍,向錢看的作風濃厚,急功近利,甚且校官勾結,出賣學位。凡此種種,令人痛心。張磊也許有鑒於此,橫下一條心,就是要把錢捐給外國。但也不能據此指責他不愛國。他並没有一句說祖國的不是,如何就成為“賣國賊”了?

張磊應該有進一步行動,就是把他在美國學習和生活對中美兩國大學教育的比較,用實事求是的辦法寫出一個報告,貢獻給中國的教育部門,這比捐一筆錢給祖國要有益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