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優惠

曾鈺成

「保就業」計劃是特區政府動用最大筆公帑推行的抗疫措施,為企業提供工資保貼,以避免在疫情打擊下企業要大規模裁員。計劃對企業的保貼採取「一刀切」的方式,不會區別各行業受疫情影響的程度;所以,百佳和惠康兩大連鎖超市一樣獲得巨額的工資補貼,儘管他們的營業額在疫情中不跌反升。

政府上月中推出第二期「保就業」計劃,對「一刀切」的補貼辦法不作檢討,但特別要求百佳和惠康在申領新一期的補貼時,須承諾向顧客提供優惠,回饋社會。政府向兩家超市提出這樣的條件,道理上說不通,實行起來也必然引起極大爭議。

首先,政府解釋,採取「一刀切」的補貼政策,是為了讓計劃的執行簡單、省時;如果要按企業受疫情影響的程度發放標準不一的津貼,就要逐一審視每個企業的經營情況,令辦理申請的過程十分冗長,不能及時為企業紓困。可是,既然採取了「一刀切」的政策,不看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那就應該一視同仁,為什麼對個別企業又要附加條件呢?

事實上,業務不受疫情影響、沒有裁員壓力的企業,並非只有百佳和惠康。他們或許是最明顯的例子,但肯定不是除了他們便沒有其他;單是大型超市便還有好幾家。政府不能單憑「印象」,便特別揪出這兩家超市來對付。再說,如果政府認為有充分的理由區別對待這兩家超市,為什麼不乾脆以這理由不批准他們參加「保就業」計劃?從公眾輿論看來,這或會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從實際的層面來看:如果兩家超市領了補貼,自願提供更多顧客優惠,可能會贏得市民讚許;但聽了政府的說法,人人都知道這兩家超市在疫情下生意滔滔,卻依然領取過億元的公幣補貼;人人都認為他們是為了領取補貼而被迫提供優惠。作為商業機構,超市提供優惠措施時,難免有商業考慮;但不論他們提供什麼優惠,很多人都會拿來仔細檢驗,大家爭相跟超市「計數」,指出政府的補貼有多大比例被超市「袋袋平安」。相對於同樣領取補貼而毋須強制提供顧客優惠的其他超市,百佳和惠康得到這樣的對待公平嗎?政府沒有規定他們應該或不應該用什麼辦法提供優惠;但當優惠辦法(例如抽獎)遭到非議時,政府便馬上劃清界線,表示沒有要求超市採取這些辦法。這是負責任的態度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