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失衡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裏,鄭重其事地聲明特區政府房屋政策的目標,就是「要讓每一個香港人和他的家人,不再需要為住屋問題費煞思量,都將可以在香港這個我們共同擁有的城市裏面,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可是,她沒有說明這目標何時實現,也沒有解釋政府有甚麼辦法,保證收入不同的香港人都可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現在「需要為住屋問題費煞思量」的人,包括沒有能力自置居所的低收入家庭,以及買不起私人樓宇的中等收入人士。低收入家庭要依靠租住公屋這個「住房安全網」;但目前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4年,輪候人士要長時間居住在惡劣的環境,並且要承擔沉重的租金。

對於公屋輪候時間過長,《施政報告》公布了若干紓緩措施,包括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發放現金津貼、重建工廠大廈增加公屋單位等。但是,這些措施都不能回答正在輪候公屋的家庭最關注的問題:他們要等多久?《施政報告》沒有對縮短輪候時間作出任何明確承諾;即使說了要「銳意縮減家庭及單身長者入住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務求達致三年配屋目標」,也說不出這目標何時可以落實。

要紓緩輪候公屋家庭的壓力,政府必須承諾,他們最多要輪候多久便一定可以「上樓」;而要令人們對這承諾有信心,政府必須讓公眾看到,政府對公屋的需求和供應掌握了完整、可靠的數據,並且為填補供應短缺有切實可行的措施。

至於希望依靠出售資助房屋計劃自置居所的中等收入人士,同樣沒法知道自己何年何月才可實現置業夢。《施政報告》說「綠置居」和「白居二」計劃已經「恆常化」,並且承諾未來會增加供應;但政府不能告訴合資格申請這兩個計劃的人,或者任何居屋申請者,他們在一段合理的時間內一定會「中獎」;他們怎能不「為住屋問題費煞思量」?

香港的房屋問題,根本矛盾是供求失衡。私營住宅樓宇價格昂貴,超出了一般家庭的負擔能力;大多數市民要依靠公營房屋提供合理的居住環境。可是,政府卻堅持私營為主、公營為輔的房屋政策,這是香港的房屋問題不能得到徹底解決的原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