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失敗

全國政協副主席、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日前與傳媒談論七一立法會衝擊事件和青年學生的激進行為。他說,他任內開始推行的通識教育,是造成年輕人出問題的重要因素;他形容通識教育是「失敗」的,需要想辦法改變。董先生的意見有人贊同;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異議,包括特區政府和建制派的教育專家。

特區政府教育局公開為通識科辯護。教育局官員說,當局希望通識科可以訓練學生跨學科、跨範圍思考;官員指出,沒有實際證據證明通識科會令學生變得激進。港大教育學院榮休教授、港大前副校長程介明在報章撰文,不同意把矛頭指向教育、責難通識科;不同意假設參加暴力衝擊的都是學生、假設學生的惡行都是教師和學校引起的單向邏輯推理。程教授引述學術期刊《港澳研究》刊登的一篇研究報告,說明「通識教育」沒有導致激進的思想。

行政會議成員、當年擔任教育統籌局局長時負責推行通識教育的羅范椒芬,更不能同意「通識科令年輕人上街」的說法。她指出,通識教育引導學生看問題要看到兩個方面,不要只看單一來源的資料,要懂得批判思考。

程教授和羅范都強調,社交媒體對年輕人的影響遠大於通識科。程教授指出,社交媒體促成「小圈子共識」;同一個群組容不得異見,參與者覺得群裡的意見就是全世界的共識,就是真相,就是真理。社會的撕裂,社交媒體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多處發生的「顏色革命」,社交媒體是最大的推動機器。

羅范淑芬說,通識科培養學生「比較中立」;如果沒有通識科,看到社交媒體的資訊便衝到街上遊行的年輕人,可能更多。這就是說,社交媒體才是魔鬼,誘使年輕人變得激進;學校裡的通識科卻是天使,引導年輕人保持理性。

由此看來,董先生指通識教育「失敗」,說的沒有錯。不過,通識教育的失敗,不在於它促使學生變激,而在於它不能有效抵禦社交媒體把學生搞激。年輕人出了問題,不是因為學校裡的通識教育做得太多,而是因為做得不足。這不等於說要增加通識科的教學時數;關鍵在於怎樣教,怎樣提高通識科的教學效能,有效培養學生對社交媒體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