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也正名

茶客甲:施政報告說要燃點希望;「明日大嶼」燃點起來的,似乎是抗議多於希望。

茶客乙:「明日大嶼」是二、三十年後的大嶼,建成後的受益者,是現在的年輕人,可是許多年輕人卻出來反對。

茶客丙:反對的不僅是年輕人。那些出來說話的專家、教授,都是反對的多,環保團體和泛民政黨更不用說了。支持聲音就比較零星、軟弱。

甲:沒辦法,建制派還未弄清是甚麼一回事。連林鄭自己委任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也蒙在鼓裏;他們拿來徵詢市民意見的,還是填海1,000公頃的「東大嶼都會」,誰知施政報告突然推出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小組聽也沒聽過,怎為政府護航?

乙:林鄭已解釋了,叫「東大嶼都會」也好,「明日大嶼願景」也好,都是為了提供更多土地,避免重蹈土地供應短缺的覆轍。她說了,「明日大嶼」會分階段進行,首先研究1,000公頃的填海,然後才決定最終的填海規模,大家不必糾纏於1,000公頃還是1,700公頃。

甲:這些話,聽起來就覺得政府在退縮,從1,700公頃退回到1,000公頃。這正是建制派不願撐政府的原因:你這邊說1,700公頃填海如何英明正確,轉頭政府卻說1,000抑或1,700公頃其實還未決定。

丙:既然還是先做1,000公頃,何必搞個新名堂呢?如果施政報告說,政府繼續研究「東大嶼都會」計劃,並考慮在原來的1,000公頃之上增加700公頃,社會上的反對聲音不會這樣強烈,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也不會這樣尷尬。

乙:「東大嶼都會」是上屆政府提出的,講了好幾年,已沒有新意;把它重提一次,不能振奮人心。施政報告要提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宏圖大計,就像當年的新機場玫瑰園計劃那樣,才可以達到「燃點希望」的效果。

丙:眼前一亮?燃點希望?「明日大嶼」可以嗎?

甲:我認為問題在於起錯了名。香港人要的是即時受惠的眼前利益,因為他們不信任政府,不相信政府的長期承諾。你叫他們等待「明天」?太離地了。

丙:那起個甚麼名堂好呢?

乙:這名稱既要反映計劃的高瞻遠矚,又要強調是造福港人。我認為可以叫做……(茶樓噪音太大,聽不到說話內容。)

甲、丙:(齊聲)好名稱!虧你想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