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愁愁更愁

吳康民主席

晚上回到家裡,見小兒子和媳婦坐在客廳上看電視。我問道︰「小孫子在哪裡」?小兒子不大經心,指着後面的房間,我忙上前一看,原來這個孫兒正在床上玩「釣魚」的遊戲。

事後小兒子不太滿意,說我對小孫子為什麼比他為父的還要緊張?他雖然沒有責備的意思,但實際上並沒有摸透老父的心意。

自從老伴去世,兒孫各有各的家庭生活,因而我更感到孤苦伶仃。年紀愈大,愈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而不是物質上的需要。因此,對六歲的小孫子特別溺愛。當然,孫兒未必體會到老祖父的心意,他的興趣更多寄託在那個平板電腦上,他依偎的是他的父親母親。老祖父又不會和他下圍棋,也不喜歡看電視上的卡通片。早前問他在家依靠誰,老祖父的排名竟在印尼女傭之後。當然,女傭會安排他的飲食,幫他沐浴,父母不在家時照顧他的起居,老祖父樣樣都不行,「教我如何要親他」?

也許要等到小孫子也進入老年了,才會體會到當年老祖父愛護他的深情。按潮州人的一句「潮語」,那時候,「我的老骨頭已經可以打鼓了」。春節兒孫前來拜年,小孫子年初一下午便跟隨他的母親回廣西柳州老家。那兒有他的外祖父一家和若干表兄弟姊妹,玩伴多着。新的學期還沒有開學,他還和他的母親獃在廣西沒有回來,因而家裡少了一些「人氣」。

小孩子記掛的只是他的父母親,祖父母畢竟是隔了一層。我在童年時母親早逝,外祖母愛屋及烏,對我特別疼惜,因為她想在我的身上看到母親的影子。同樣,我也想在小孫子的身上看到他的父親童年時的情景,回憶早年與老妻的恩愛和兒女兒時的憨態。俱往矣,光陰似箭。自己已進入風燭殘年,老伴也先我而逝,回憶往事,頗有唏噓之感。

李白詩云﹕「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今既未「抽 離」,也沒有舉杯,但卻真是「消愁愁更愁」﹗

(本文已於《文匯報》2017年2月15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