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政策 因時制宜

吳康民主席

記得約四十年前,中國內地厲行計劃生育政策,只准每對夫婦生一個孩子。那時候,鄉下的一些計劃生育官員,兇神惡煞,甚至在農村掛上一些駭人聽聞的節育標語。例如「墮下來,打下來,就是不准生下來。」對於一些懷胎已有七八個月的孕婦,還是要強迫墮胎,並因此而鬧出人命。

衍生問題 層出不窮

農村鄉民大多要有一個兒子,因此出現生個女兒活活把她掐死、以圖再生的慘劇。有的計劃生育官員,接受賄款,准許超生,形形色色涉及計劃生育衍生問題,層出不窮。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就是因為想要一個兒子,可惜生的是個女兒,因而耿耿於懷。在其短篇小說,多次隱晦地涉及計劃生育的題材。據說如果當年不進行計劃生育,今天中國的人口,可能超過二十億。那是經濟上不能負擔的一個人口災難。

到了最近,中國人口問題再次提上國家議程。因為勞動人口逐步減少,據說到了二○二○年,勞動人口可能缺少三千萬或以上。

更嚴重的是,如果生育率沒有顯著提升,十四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佔人口的比例可能降至全國人口的一成左右。同時老年人也明顯增加,據統計,不久將要三個青年人養一個沒有生產能力的老年人。

同樣嚴重的是,由於計劃生育期間,廣大農村人口重男輕女,據統計將出現男多女少的嚴重情況。許多適婚男子,將找不到老婆。以至有一位神經質的教授主張一夫多妻制。

中國的倫理觀念,是把多生男孩看作一件好事。古代有個故事叫「華封三祝」。所謂「三祝」,就要把多福、多壽、多男三多並列。孟子也曾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孝是社會上擺在倫理道德的首位。

中國很早就進入父系社會,所以必須有男孩傳宗接代。由於古代醫療制度不大發達,生一個男孩子不保險,所以必須多生幾個。過去家中的媳婦如果不能為家族生個男孩,是被人看不起的。在封建社會,甚至可以是被逐出家門的理由。宋代名詩人陸游,雖然和妻子恩愛萬分,但因為沒有子嗣,因而妻子被逐出家門,陸游有「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悼念詩句。

年輕夫婦 並不領情

中國是一個父系社會,女兒長大後要出嫁,成為他人的勞動力。而男兒長大後娶個媳婦,更增加了家庭的勞動力。兩相對比,是不是更增加了重男輕女的觀念?

如果我們同時再了解一下傳統社會的權力結構,要鞏固氏族社會的勢力,也需要男丁。

一九四九年建國以後,全國人口大約是五億四千萬,五十年後便增加了一倍。到了現在,又增加三億多。但是與此同時,人口老年化又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又是少子化。兩極增長,而勞動力欠缺,是經濟發展的一大阻力。

鑑於勞動力的短缺,當局不久前才開放夫婦雙方有一方是獨生子女,便可以生育兩胎。但看來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便馬上宣布一律開放兩胎。但是,開放說是開放,但現在多數年輕夫婦並不領情。

一方面是養育子女成本過高,有說要養育一個子女成人,要逾百萬金,這是一個最低的估計。況且養育孩子的過程,夫婦兩人必須要有一位脫產照顧孩子,這更加重了父母一方獨力的負擔。從放開一孩政策以來,青年夫婦的反映並不雀躍。

由此可見,人口問題,今後仍是困擾中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的課題。

(本文已於《東方日報》2015年11月14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