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直資學校披露的財務資料

招祥麒校長

 最近筆者接受了某電台的訪問,從多方面解答記者對直資學校的詢問。訪問錄音將分成兩集各半小時播出。記者事前的功課做得很足,發問很到位。由直資學校的功能、發展趨勢、辦學特色、課程發展、課外活動、名牌效應、收生程序、學費獎助、升學聯繫等等,都問到了。其中一位記者的孩子正讀幼稚園,不久要入小學,她既為廣大家長而問,也替自己問,那種流露於眼神與乎面部表情的關切,令人感動。

這一兩天,又有專業和敬業的記者追問直資學校的財務資料的相關問題,務求讓社會人士及家長清楚現時直資學校的財政狀況。當然他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學校的儲備和獎助學金的情況。其中兩個問題,我不妨公開回應:

一、2013/14學年報告內的財務資料為何是2012/13學年而非2013/14學年的?

按教育局規定,直資學校在發展與問責架構下,須在2013/14學年完結(即2014年8月31日)後三個月內(即2014年11月30日或之前),把學校的2013/14周年報告上載至學校網頁。自去年開始,教育局為增加直資學校的透明度,要求在學校報告內包括已經審核的財務資料。但由於學校截至8月31日的財務總結,需一段時間才能結算清楚,再經核數師審核、校董會通過等程序,一般在明年的二、三月才能完成。因此,學校2013/14的學年報告所載的財務資料,只能根據2012/13學年經審核帳目來編製。這種安排,是教育局徵詢直資議會後最適當的處理,符合學校財務操作的實際情況。

二、財務資料為何以百分比形式反映開支比重,而非標示實際款項?

學校周年報告的「財務資料表」,是由教育局統一設計,以百分比的形式,披露包括員工薪酬福利、維修及保養、學費減免/獎學金、學與教資源及雜項等主要開支,佔學校全年整體開支的比重,同時也披露學校累積的營運儲備,以相等於多少個月營運開支。

或問如以實際款項披露各項主要開支,更讓人明白學校的運作情況。驟眼看,這對學校持份者來說透明度更高。然而,網頁上的資料一公開後,大家便可以來一次大比併,班級多與班級少的學校差距極大,70多間直資學校的學費各不同,單是用於學費減免/獎學金的比率,原都是不少於學費收入的10%,但如果以實際款項公布,容易惹起極大的誤解。

至於直資校的營運儲備,班級多的學校每月的支出可能倍於班級少的學校,披露兩者的實際儲備金額,對不知就裡的人,容易產生不必要的疑惑。

要知道,向公眾闡釋問題,必須化繁為簡,令人明白。教育局設計的「財務資料表」及其填報方法,無疑在學校利益和公眾知情權間取得較好的平衡。

直資學校由出現至今23年,學校數目在教育的體系中佔很少數,然而在家長的心目中卻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們覺得,「彈性」和「相對自由」的空間,更能發揮辦學者的創意,更能有效地回應持份者的訴求。2010年《審計報告》後教育局對直資學校的監管愈見收緊,某些措施已流於瑣碎煩苛。直資津校化情況不遏止,在多元教育的國際大都會中,將扼殺家長為子女教育的抉擇。

(本文已於《星島日報》2014年11月28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