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葉玉超先生

招祥麒校長

敬愛的文化界前輩葉玉超老師走了,他是否回歸主的懷抱,我未敢肯定。但是他的行事永遠刻在我們的心中,他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效法,這是我能夠肯定的。

我在1998年認識這位長者。當時我倆一齊擔任全港青年學藝比賽大會交流團的顧問。全港青年學藝比賽大會,始創於1975年,今年是40周年了。學藝大會每年籌辦近20項全港性比賽,推動青年學子寓進修於競賽之中,加強對中國文化藝術的興趣和認識,更可陶冶其性情,納青年精神生活於正軌。1998年學藝大會在各項比賽結束後,組織內地文化交流活動,邀請優勝者參加。其中有六次,包括廣州、潮汕、北京、韶關、江門、廈門,我與葉老師同行。當交流團顧問,我們絕非顧而不問的那種。因為團員都是全港的學藝精英,而我們交流的對象又是國內的名校高材生。葉老師和我的工作是配合又分工的,我擅長組織學生活動,葉老師負責提高交流團的「文化質素」。大會送出的紀念品絕非一支錦旗,而是由葉老師親自題贈和書寫的墨寶。葉老師跟我說,為使所有參與成員都有一份屬於個人的紀念品,要求我一一撰寫嵌名聯,他則為交流的對方撰寫。

幾次的交流活動,我總共寫了121副對聯。其中廣州和廈門的交流活動,我分別寫了嵌名聯送給葉老師:「玉昆二陸晉才士,超逸三蘇宋大家」;「玉質金相誰與共,超凡筆力孰為倫」。我之所以創作這麼多對聯,一則是葉老師的壓力促成,我不想在他面前左推右搪,所以勉力為之;更重要的,是寫出來的作品有葉老師修改;我寫得愈多,自己的得益也更大。

詩聯本一家,能夠親炙高明,我自然主動不過,各體詩歌寫了13首。至於葉老師——我翻閱學藝大會的資料——共寫了26首詩,83副對聯。這些作品,都是可作示範,可供教學用途的。

葉老師總帶給人一種爾雅溫文、樂觀的形象。他曾對我說:他一生不寫愁苦的詩。我們明知愁苦之辭易巧,歡愉之辭難工,葉老師正向難度挑戰,以其樂天知命的情懷,抒寫所見所感,為人世間釋放「正能量」。

2008年尾,葉老師和我最後一次以交流團顧問的身份到廈門交流,行程中我寫了一首七律,呈上葉老師,詩云:「學藝交流幾壯遊。詩聯并作好為酬。忘機深契思明鷺。悟道徐登五老樓。藻府往還驚有窒。文心陶鑄望中求。水雲欣託團圞月。清夜低吟興未休。」我請他和我一詩,他說回港後才寫。之後見到他也不便問起,每次見方淑範女士的時候,我總向她詢問葉老師的情況,得知他身體漸弱,不想出門,也不想見人。

近日收到蔭榮世兄的電郵,才知道葉老師離世,葉老師於我有知遇之恩,心感哀慟。往事縈回,恭敬地寫下一副輓聯:「學藝記交流 春風遙扇 京滬粵閩 處處珍留翰墨;文章供點撥 恩澤難忘 詩騷詞賦 區區稍見精神。」願葉老師安息。

(本文已於《星島日報》2015年2月2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