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港,每天打開報紙或聽電台、看電視,大部分是本地的政治、社會負面新聞。不是某高官遺漏報備甚麼,就是堆填區的爭議。當然,公眾要通過傳媒監督政府,有其必要,但報憂不報喜,似乎也欠缺公正。
內地報道香港,態度剛好相反。北京第一大報《人民日報》,經常有香港的新聞,卻是讚的多,批評的絶少。似乎全國應該學學香港,提高管理水平。
以近兩年為例,《人民日報》贊揚香港的消息如下﹕
贊揚香港人有近半能講普通話。
在顯著地位發表香港管理政府公車的制度嚴謹。十七萬公務員只用六千三百四十三輛公車,其中還包括多輛貨車、垃圾車和電單車,全港只有四十名高官配備專車。
贊揚香港暴雨中城市內澇現象不斷改善,標題是香港如何防「水浸」。
贊揚香港公共交通便利,養車昂貴,七百多萬人才有六十多萬輛機動車。
報道香港對颱風來襲的應對經驗。
發表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的管理心得﹕「爭執面前,學會傾聽」。
指香港新居屋計劃瞄準「夾心層」,讓中低層收入家庭重燃置業希望。
以題為「算算香港居民的個稅賬」,贊揚香港個人所得稅的低稅率。說年收入十七萬八千的單身青年人,袛需納稅七百二十九元。
今年贊揚香港更多
進入二0一三年,香港新聞上了《人民日報》的消息更加密集。僅根據五月至七月的不完全統計,就有十幾條條目如下﹕
香港為治理行人闖紅燈開良方。
大黃鴨到香港,一個部門就批了。
香港廉政公署將收緊酬酢開支控制。
看看香港如何管理「不作為」。
香港這樣解決醫療糾紛。
香港大學生就業主要靠自己。
香港青年就業的促進者。
大黃鴨可以紅。
香港如何管理「公款吃喝」。
內地居民為何熱衷在港買保險。
香港書店,活得滋潤。
香港航班延誤,讓你惱不起來。
香港為公屋租戶繳兩個月房租。
垃圾没處理,香港很無奈。
…………。
港人有點以怨報德
內地所以重視香港經驗,原因是香港的確有許多先進的地方。我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比較,便不知本地若干制度和傳統的優越性。香港的輿論監督特別厲害,的確發揮了第三權的監督作用。香港人有冤有路訴,可以訴諸法律,也還有申訴專員和廉政公署。香港的警權絶對不大,有時還要忍受「警權過大」的責備。香港的窮苦人家有一定的救助,有官方的還有民間的。香港的醫院和醫生不收「紅包」,意外疾病和受傷都可以得到免費及時的搶救……。但與此同時,近年香港掀起一股吹毛求疵之風,人人都講「本位主義」。試想想,近年來爭議的骨灰龕和堆填區設置問題,如果各區都加以拒絶,那麼我們的先人的骨灰和家中的垃圾該往何處放呢。
內地報章宣揚香港的長處,是對香港的鼓勵,也有全國學香港的意味。但香港卻一味報道內地的負面消息。把一些個別事例誇大宣揚。在內地人看來,是不是有點以怨報德呢?